人的依恋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2020-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星星海海

人的依恋类型大致可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性依恋、拒绝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65%:

当妈妈(泛指主要照料者,下同)在身边时,很有安全感,可以大胆地四处探索;当妈妈离开时会焦虑,不愿意与妈妈分开。当妈妈回来时,会开心地主动拥抱妈妈,快速被安抚,开始继续探索。自信,有安全感,善于表达和合作,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更好地探索世界,将精力用于自我实现。

2、回避性依恋,20%:

当妈妈在身边时,婴儿表现得并不在意;妈妈离开时,内心很焦虑恐惧,但是不会表露出来;当妈妈回来时,情绪仍然低落、并且想躲避妈妈。性格内向,不自信,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能放心地相信和依靠他人;容易将中性信息理解为消极负面的,并作出疏远、回避的行为;封闭自己,不善表达,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深度的关系。

3、拒绝型依恋,15%:

当妈妈在身边时,仍然没有安全感,时时要确认妈妈还在,常常不能放心四处探索;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会大哭;而妈妈返回时,他们又表现出生气、拒绝行为,对妈妈非常愤怒,很难被安抚。控制欲很强,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情绪化,因此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受挫。

4、混乱型依恋,5%: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大哭;妈妈回来时,这些孩子会表现出很多令人困惑的、矛盾的行为,比如接近妈妈时出现费解的、抑郁的情绪,与妈妈交流时表情茫然,还有一些孩子受到安慰后会大哭起来,或者表现出冷漠态度。没有安全感,对他人有敌意,不能信任他人,低自尊且非常敏感;将很多精力消耗在与母亲的依恋关系中,不能很好地探索世界。

了解依恋类型的意义:

1、对心理咨询的意义:

Hazan和Shaver认为,关于幼儿的依恋类型也能应用到成人的依恋过程中,成人依恋与母婴依恋的内在机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并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进行运行。了解来访者的依恋类型及内部工作模式,觉察咨访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并始终以恰当的方式对待来访者,让来访者觉得是安全的、值得被爱的,帮助来访者修正内部工作模式,重新建立安全型的依恋模式。

2、对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在亲密关系中,了解自己及他人的依恋类型,觉察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模式,可以将很多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变得意识化,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和自我调整的方向。

在亲子关系中,知道如何培养安全依恋的孩子。《依恋的形成》中讲鲍尔比的关系理论提到,幼年期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第一个是母亲去世或母子分离太久,第二个因素是母亲对孩子的态度,这种态度清楚地反映在喂养、断乳、排便训练等日常关爱上。因此,给孩子持续的、稳定的、温暖的照料,包括高质量的陪伴、足够多的爱和关注、对他的需求及时响应,让孩子知道妈妈是可以依赖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相信这样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也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问题。

此外,作为妈妈,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觉察自己的哪些情绪、想法、行为是因为自己的内部工作模式导致的。比如我自己是回避型依恋,幼儿时期因为父母忙于挣钱,对我的关注不多。而从我的孩子出生以来,我努力按照已学得的心理学知识去照料宝宝,但是却发现自己经常将孩子放在沙发边缘或者床边上,然后就开始去做一些其实并不要紧的事,对于这种行为我很不理解。

最近从我爸妈那得知,我在襁褓中时,因为爸妈疏于照顾,从很高的地方摔下去,所幸没什么大问题,然而这种恐惧可能深植入我内心了,虽然在意识层面我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无意识中仍然希望她能重复我的经历。

明白这一层原因后,才发现自己这种行为又可怕又可笑,因而也能从意识层面阻止自己再这样做。所以,觉察这些无意识念头背后的原因,告别过往的痛苦,不要将自身的问题投射到与孩子的关系中。这样,父母和孩子都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