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一)
我并非专业人士,可是《红楼梦》这本书,却是从小到大的心头爱。
风月之下,繁华落尽,只感到莫名的凄凉和心酸。
有人说,研究红楼梦的都是有病,一本书而已,不管是有原型的还是纯粹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没有必要这样去假设和推敲。作者写书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今天的后人会想这么复杂。
其实这样说也并非全无道理,就像我曾看过韩寒吐槽中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一样:
题目是问韩寒写的三重门为什么写着写着一些人物后来就不曾提及?
标准答案是说这是在比喻人生,人生如同列车,很多过客…巴拉巴拉~
而作者韩寒本人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时间间隔长,篇幅大,写着写着就写忘了。
……
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要证明《红楼梦》也只是一本单纯的风月小说。对这部旷世奇作,我一直相信作者是“满纸辛酸泪”,有许多话无法直接告诉我们。 虽然我不确定作者是谁,但是这些年来反复看红楼,能感觉到,写出这样文字的人,绝对也是坦坦荡荡的旷世奇才。
对待《红楼梦》,我们不应该故意扭曲的七拐八绕的去解读它,但也不要太简单的去看字面意思。
解读一本书,了解作者很重要。作者一错,解读就变化大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好比围棋,着子不同,那棋就是另一局棋了。
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刘心武解读的《红楼梦》,他从曹家的家庭背景来分析,大量的史料考证,看的我一愣一愣。 有些观念很新颖。但是更多时候,觉得他的许多解说生硬扭曲,甚至无法自圆其说。看起来磕磕巴巴,想来红楼作者,绝对不会是以那样的心思写下此文。
直至看到刘写的续集,彻底失望。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他对宝玉和湘云的解读。
我的个人观点:刘是被误导进了一个死胡同,道路越走越狭窄艰难,因为此路不通!
在我看来,《红楼梦》这么大的手笔,且不说书中涉及的天文地理医药美食知识,单单就是书里一言不合就写的大量精妙的诗词,作者就绝不可能是一个名不经传,且之前没有任何作品,突然就写出了这么牛逼的长篇小说的人!
所以我不认可官方指定的《红楼梦》作者,也就是是曹家官三代曹雪芹。因为写红楼的人,以前的作品一定很多,且人很博学!曹雪芹可能真的和这本书有关联,但是就像书里说的,他也仅仅是花了十年时间修改了三次而已,他不是原作者,只是一个修改过此书的编者而已。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不一定就是清朝写成的,就如同《诗经》一样,是历经沧桑变更的。 曹雪芹也好,高鹗也罢。是不是真有其人?是不是真的是他们修改的?都不得而知。但是,在这部旷世奇书流传的漫长时光里,绝不仅仅只有他们修改过此书,这也是为何《红楼梦》如此扑朔迷离的根源。
每一个修改过他的人,都有着各自的出发点。尤其是那个大兴文字狱的时期,原作者的一些言论,可能刻意被后世加以修改,来换得流传的机会。
然而有句话叫欲盖弥彰,更何况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再如何精细的人,都难免会出现纰漏。 虽说不上漏洞百出,却也让后人看起来矛盾重重。
于是一些聪明人就会觉得这是作者故意给的线索生机,殊不知每个生机背后都是死门。想来作者本人也很无奈。
我这样说,绝不是认为《红楼梦》就是一本寓意单纯的书。因为作者自己在书中的很多言语,也都是透露出想让读者深究的意思。但是凡事都有个度,不是处处都是陷阱,那样的话,作者光挖坑都得挖累死了。
比如年龄的出入,名字的前后文差异,我相信,作者只是单纯的因为刚开始没有确定好,再加上时间间隔,篇幅太大,无意中出现的差错,并无其它深意。 毕竟作者再伟大,他也只是个人,而不是神,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的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