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威力
在自己过去的生命长河中,很少思考并提及信念这个东东,因为我习惯性的把它和文化、价值观……归入到虚头巴脑那一类,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是个倾现实派的人,对于在我的概念中飘忽不定的东东,我以为应该少碰或者以后有闲情逸致再碰,这也折射出我也有那种“怕慢”的焦虑感,所以,觉得当下没什么用的东西就不必花费时间研究,这种观点,直到我看到成甲的《好好学习》后发生了改变。
信念是什么东东?它是一个人坚信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人们不断向外宣称“他相信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判断依据。那么,一个人靠什么让别人知道他的信念呢?要么,不断口口声声强调“我是****的人”,要么,他的行为直接告诉你。
信念对一个人采取什么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看到路边有一个年轻人很可怜的样子,跪在那里苦大仇深,面前放着一个乞讨碗,我从他旁边经过不会丢下一个钢镚儿,但是,如果同样是一个年轻人,他边拉着二胡边乞讨,我通常会表达我的怜悯之情。我的这个行为背后的信念是什么呢?我理解应该是“对不劳而获的鄙视”。
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而众多的行为形成了这个人的个性特质,这其中,信念对行为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of course!信念有的是合理的,有的确是不合理,甚至是偏执的,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去调试自己的信念系统,让它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面,否则,容易指导出错误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成甲对于如何调试信念系统给出了他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我将其总结提炼成“2个前提,3个方法”,所谓2个前提是:
第一,,对习惯性威胁的察觉,什么是习惯性威胁呢?就是当我们接收到对方传递出不认同我们观点或行为的意见时,往往因为感觉到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立即选择开始解释或反击的状态。但是,实际情况是,也许你没有很好的区分“你的观点”和“你”本就是两件事情,对方不认同你的观点不等于不认同你这个人,你因为过分加工理解了这件事情,导致沟通带着情绪,可能失去了更多成长的机会。为此,我们需要关闭红灯思维,放松下来,不要带着警戒状态,开启更积极的绿灯思维,也就是:再遇到类似情形时,我们提示自己:认真聆听他的观点,对我可能很有价值哦!
第二个前提是让我们接受慢下来的状态。我们常常用读了多少本书来衡量学习的成果,但是,忽略了自己和知识链接的深度,比如:你从书中和自己旧有的知识、经验链接了多少?从而产生了什么新知识的过程。所以,我们再读书的时候,不仅仅是告诉自己,今天我要读多少页,而是收获一个重要信息后,充分的理解它,并拿它和自己的案例或你知晓的案例进行对照,同时,再想想,这个知识点还可以运用到哪些场景或主题中,这样一个过程看似慢了许多,但是,它会帮助你彻底吃透这个点,并形成重要的临界知识。更多的临界知识的形成,继而帮你打通更多的认知障碍,将你放入快车道,让你再接触到其他信息后,能迅速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是这个道理。怎么样?如果你对本篇感兴趣,请继续关注接下来我对三个方法的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