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第三季06——《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备忘录 2018年1月1
这场讲课,T为我们展示了ZJF上一场的备忘录,T极高的评价这篇备忘录,延展出备忘录的意义。把你在课上听到的呈现出来,而不是去自以为是的延展,去臆想。理解雪莱,理解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时的现实主义,去观察、去呈现、去理解,不要介入,不要去碰它,就像那朵紫色的睡莲。最优美的关系是保持觉知与聆听的距离。辨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地盘与理念层次是否足以支持自己起飞,还是被自己用符号的确认性满足自己膨胀的精神母体,使自己飘了起来。这种沉浸在妄想狂式的幻想之中就是一种原生焦虑。是没有与父母完成一个原生的解离,原生焦虑是你永远走不出母体,走不出那个舒适区,与母亲的第一场分离就是走出舒适区,青春期是最好的分离,如果分离不了就只能以逆生长的方式进行分离。完成与舒适区的告别,就成为了《寻梦环游记》里米格那样的少年,患有赤子之心,勇闯天涯,追求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永远热爱,永远在路上。
T今天给我们带来的案例是LRN与XZ在面见紫色睡莲时的认知理解。由此看到孩子的性格类型与客体关系对孩子的符号性连接与情感连接维度的作用。11岁的LRN,表现为厌学,自尊低下,大面积的人格退缩,是典型的“学(习)困(难)生”。父亲以为是抑郁症,甚至生了二胎,对LRN已经已经是放弃的态度,LRN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在了解到她接受到老师下达送本子的任务是感到非常高兴,这证明她没有完全边缘化,依然对于他人的链接有着积极的意愿,但是究竟她是怎么被锻造成学渣的?T决定将她转到发展性系统中,发现LRN的英语基础水平低下,一开始无法朗读诸如“hello”这样基础的词汇,书写和读音不通,“back”读成“nike”。一方面是因为LRN作为典型的外倾情感型,难以产生符号性链接,不像思维型容易被符号世界俘获,对符号世界是不敏感的,容易走神;另一方面母亲的打压与老师的离去使LRN容易困在情绪和情感中,对符号世界认识的形塑凝神的关键时期由父母和老师造成的挫败造成了致命的问题,导致符号尚未产生分化,于是出现了读写不通与书写格式的问题。
在T这里要做的就是做动力系统的核心,修复自尊,恢复存在感,恢复自我认同,这就是兴奋性客体要做的事情——动力系统要起来。LRN在T这里能相当的集中注意力,离开T就精力涣散,因为在T这里她是受到了兴奋性客体加核心客体的支持。在T这里,LRN迅速完成了符号的分化,是T完成了她的对符号的兴趣和动力的连接。符号的分化,是对符号本身产生了欣赏,也就是书法。音似,意似最容易导致混乱,没有看到差异就欣赏不到美,是差异产生了美。LRN最后终于哭了出来,之前孩子是不会哭的,只会咆哮。哭是一种有力量的表达,代表动力系统已经起来了。
在带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T同LRN,以及之前的XZ分享了海滩边的紫色睡莲,孩子能从紫色睡莲这个命题中回答什么,可以看到孩子们是什么样的一个认知状况。LRN着重描写着睡莲上的蜜蜂,而且联想了很多蜜蜂超出画面以外的行动,写蜜蜂的篇幅大大超过了睡莲以至于LRN提出修改题目。这便反映出LRN对符号性区域的辨识能力不足。在对话过程中孩子想把蜂蜜茶给妈妈喝,讲出“要孝敬奶奶”的言语,反映出了孩子的伦理观,从孩子的时期伦理观已经形成了观念,这一观念来自于老师,家长,始于文化环境的灌输。同是儒家文化,着重宣扬的方面却不同,形成了文化的边界。日本强调忠,韩国强调义,而中国强调孝(其中觅母的机制可见一斑),在孝的伦理功效便是很容易使人困死在宗法制和皇权思想之中。另一个孩子XZ则是一个高维思维情感联合体,看到睡莲以后直接进入了她的自旋状态,她的诗句中“只为他留”,“仿佛等着他来”使用着高级的情感语言,多个“而且”的使用展现出了她高级的符号系统,层层递进式的使用。随后展现了XZ和T的灵魂级的对话,“我也要寻找我的紫色睡莲”“我解开了心中的结,少年的结?温暖的结?等待的结?……想起来了,这个结是缘分的结”。这是我们多少成年人都根本无法领略到的灵魂级的链接!思维情感联合体整合着思维与情感,情感呈现中有思维坚实的骨架,思维诠释中有情感丰润的浸透。自己能够灵活的,纵深的运作起这个思维与情感的矩阵,健全的高维人不用去担心,他们自带现实检验能力的自我生命拯救系统。
周欣评论,LRN这个孩子善良,纯洁;第二个孩子很有力量感。平丹评论,面对社会评价的单一性与人生、生命的复杂性,我们的评价要多元化;陈进因为对平丹的社会评价方面言论意图的不同解读造成了一些冲突,这一点看来是一个冲突的热点,在没有现场回答问题的我看来,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的禀赋与精神特质的淘汰装置,能够在成年依然保有着孩子的洞察力,创造性与自然的链接能力的已是寥寥无几。如果不纳入伦理范畴,这一切的演绎是自然而然毋庸置疑的,但当像T这样的伦理主体的出现,将这样的进程辨识为扼杀孩子之“恶”时,才将拯救孩子之“善”产生坚实的伦理底盘,从信念那里发出强大的动力,这就是大家惊讶为什么T能5点钟还在准备课程,只睡4个小时是如何做到的。
新课
情感依托的高维表现
1、 创造性:即在涉及限定的行为模式时所具备的能够在行动及思考上有所突破的能力,与基本信任相关。
信任你自己的判断力,前提就是拥有这样的判断力和辨识度。创造性是突破,发现、呈现。而每个人本身就有自以为是,很容易侵犯到别人,者对创造产生着干扰。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的不碰,聆听,不侵犯是很重要的,它们消除着自以为是的影响。在带孩子的时候,不要忙着吧你自己(自以为是)的东西给他,给他就带着你的控制,你不是在平视他,而是在俯视他。创造性这个词仅仅指涉成年人,“先定的行为模式”涉及成年人,孩子本身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连接。孩子的基本信任来自与母亲原始的链接,母亲的抱持,而母亲作为社会动物最终将迎来孩子与母亲的分离,离开这个抱持的环境,许多事情要让你自己去做了。在孩子的视角,这个分离在一岁多时就启动了,语言成为了社会化最重要的标识,分离的挑战是融合着基本信任的,带着基本信任是充分分离的孩子,越对自己充满信任,越有充分的准备去挑战和远行,走出舒适区。
2、 信任本身在特定意义上同样是创造性的,信任你所观察的和你所呈现的,因为它需要一种敢于“越入未知领域”的精神,或是一种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体验的的或将自己托付于命运的状态。
福楼拜的转变是伦理性的转折还是道德性的转折?当然是伦理性的,道德性的转折带有着对自我的否定和攻击,福楼拜在伦理的层面上辨识到自己过去追求的快感,将自己的欲望从花花公子的生活180度大转弯到关注人的内心,关注人性中的那些深渊,思考人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人为什么要活成这个样子?信任是伦理的基石,只有足够坚实的信任才能足够的辨识,相信善,分辨恶。没有足够的善恶辨识,人就容易被舒适区淹没,舒适区来自于生物性的本能,是对生理组织和机能最低消耗的策略。曾经的高消耗,无论是母亲的焦虑,早期客体的丧失,长期的痛苦能使人本能的制造母体包裹自己,作为早期损耗的补偿。包裹在舒适区里不仅造成技能退化,磨灭创造,更容易将人困死在低维中;踏出舒适区,未知的领域为主体的升维提供了空间。基本信任的另一个来源是优质的小伙伴,完成基本信任的链接。这样我们才不用去太多的考虑你的侵犯性,补偿性和吞噬性。
存在性问题:
1、本体意义上的安全是指一种在无意识和时间性意识层面回答根本性存在性问题的过程。
这引出了实践理性的伦理学问题。
你怎么是这个样子?——开始反思
你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主体已经在反思的层面上形成对峙
你醒的过来吗?——内心有困惑
你醒不过来吗?——还不行动?
2、自由,并非人类个体之天赋特征,而是源自人类对外在现实与个人身份认同是本体论理解的获得。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自由,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享受自由意识。——《恐惧与颤栗》克尔凯郭尔
3、 人类所获得的自主性源自其对传递性经验范围的拓展能力,即东西那些感官带来的直接经验以外的其他物体与事件之性质。
传递性经验之范围便是固化、稳定和封闭,在家庭关系中表现为家庭的经验性关闭的传递,对孩子的关闭/控制式的教育带来不良的动力学的内化,就越来越难洞悉自己眼前世界之外的世界。关闭式控制孩子的家庭失去的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机会,升维的机会。对于个人来说,精神母体同样是传递性的经验范围。优质的精神母体不能作为一种俘获主体的存在,而是要将其拓展,分化成为更高级的精神原型,精神原型带来的俘获才具有灵感,创造性和探索性,充满力量。
对今后两三代人,至少对我们的子女一辈,我们有理由要传递更多的东西:希望复制我们的伦理价值本来就是怀有伦理价值的一个标志,。但对更远的时代将吃何种价值并没有多少确定性的作用。假使新发展使我们能够对他们的一般观念产生更多的影响,我们最好也不要利用这种影响,而只限于——如果我们能够——把自由探究和反思遗赠给他们。我们可以把这些视作我们的知识创造出来的遗产。有这份遗产就够了,我们不应该尝试遗赠给他们更多的东西——这将表明我们对远距离相对主义的适当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