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来了!房价必降???
财政部长肖捷日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谈及房产税,明确未来房产税将按房屋评估征收,将遵循“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产税立法与实施。房产税征收势在必行,因为地方政府财政形势不容乐观。
对房产税的到来,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债台高筑供房,有人叠加杠杆炒房,有人有钱有闲有多套房,大家都怕资产贬值。对房产税抱有小确幸的朋友,期盼房产税能把房价降下来,持币观望就等房价回落之后捡个漏。
中国房价高歌猛进了十七八年,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获利,赶上了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红利期,搭顺风车获利是自然而然的事。很多大咖分析房价涨跌前景,论点各有千秋,但这十几年来房价就像女人心事一样令人捉摸不透。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决定房价?
经济学规律无法解释房价
有人说房价涨跌应该遵循金融学经济学规律。但这几年政府出台了眼花缭乱的房价调控政策,限购加限贷都无法真正驯服房价,房价始终在高位波动。
房价藐视人为指标
专家说房价与收入之比如果太高则房价必然掉头下降,因为这是世界各国屡见不鲜的规律。中国"房价/收入比率"已经高于主流发达国家,但问题是房价依然藐视各种人为指标、人造规律,依旧气势如虹。
房价似乎无人能控,如同跳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么到底什么在驱动着房价?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房地产对国人意味着什么,对政府意味着什么。
房产是安居刚需,也是财富本尊
房产对于国人而言,首先是安居乐业的刚性需求、婚嫁生子养老的必需品,没有立锥之地、没有片瓦遮身就感觉形同浮萍漂泊无根,从一套出租屋搬入另一套似乎有颠沛流离的感觉,这是很多人的心路历程。
房产被赋予很浓厚的情感价值,家的象征,这是国人人性深处不可逆的东西。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处何国,买房买多套房绝对是人性刚需。即便移居海外,国人依然热衷于买房置业。
福、富二字,完美展现了国人对财富的定义。福字是“有衣食田产”(衣字旁、一口田),富字是“家里有田产”(宝盖头、一口田)。土地、田产,地产自古以来就为国人带来收入和财产增值,国人对房产的热衷源自文化基因,深入骨髓,千古不变。
房产是相比之下最稳健的投资
在国人心里,房产就是财富本尊,既然作为财富(投资资产),必然要涉及各类金融资产盈亏概率对比。
中国金融市场很发达,但散户在A股、期货上赚钱的概率太低,被套牢、被迫割肉出逃的概率太高;理财产品、P2P又满是陷阱,被骗被坑的投资者满大街申诉上访都无法拿回本金;一级市场未上市企业股权的风险投资门槛太高,同时95%的职业投资人赚不了钱,这更不是普通人可以染指的领域。
然而,这十几年来,投资房产的人几乎都稳赚不赔,因此,相比之下,房产作为保本增值的投资,其稀缺性、优越性鹤立鸡群,自然成为国人首选。
土地财政是税收宠儿
90年代中央地方分税制改革推出之后,地方财政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土地财政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地产开发建设销售为地方财政带来稳健的税收收入。
从财政部发布的数据看,房地产领域主要涉及相关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等。总体上看,各类指标以正增长为主。而土地财政贡献仍然占比很大。
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8万亿元,增长6.2%,卖地收入达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5%,如果再加上地方房地产类的五类税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则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40%多。
债务杠杆靠房地产支撑
同时,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地方政府采用债务杠杆融资为城市开发建设投资提供充足资金,房价地价与地方债自然形成了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关系。
银行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享受到了地产红利带来的利息收入,地产相关贷款在银行系统里占比很大,地产市值直接决定贷款资金风险,政府作为银行股东,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对银行系统的坏账风险防范一直是政府关注点之一。
政府对土地财政“既用它又防范它”
房地产价格持续增长,一方面为地方政府带来实际收入,另一方面也令政府临深履薄害怕物极必反。因此,政府在调控房价过程中,采用的是“双头策略”,一方面保证房价稳增长,另一方面防范不合理增长,努力使房价在可控的范围内健康增长,这是一种“损盈抑满”的调控哲学。
政府深知土地财政是双刃剑,得其利若不加以控制,亦将受其害。政府工作核心目标是保经济增长、保就业、控制宏微观经济债务杠杆规模、防止不合理通胀,土地财政只是一个工具,有利时是它好工具,当危害及身时则会被明智的政府弃之如旧履。
天意难测,天意亦可测,无非是看明利害形势之变化。一切尽在不言中,智者秒懂,会心一笑。
—— END ——
作 者 简 介
见群龙无首,从事投资并购、资产管理20年,喜欢思考世道人心、热爱钻研财富人生,以质朴文字道明进退取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