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瓶颈 该转型还是继续?
你想跳槽吗?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体现个人价值?是不是考虑是否应该转型?其实,美国有过一个调查,70%的人都想跳槽,80%的人表达了对工作的不满。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是赵昂老师的《洞见》,他用自己多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和数千咨询案例总结出的经验,让我看到了职业转型要算的帐和必须踏平的路。
整本书的视觉笔记,我是通过一副眼镜来呈现的,我觉得洞见就像带上了一副职业生涯的透视镜,看到你心底的声音。同时,它也想一副墨镜,帮我们过滤不必要的干扰,聚焦目标。整本书的视觉呈现是边看边记录的,也叫做视觉同传,这种方式可以提升阅读的效果,摆脱书看不完,看完记不住,记住不会用的问题,我会一边看一边联系现有的经验,并且尽量让视觉化的内容可以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连接,所以,我的视觉笔记不在乎忠于原著,而关注有所收获。而且我会刻意练习提炼和精简的能力,即便是金句,也会想办法再看看哪里还可以再抓去关键词,哪里可以结构化和框架化得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从信息,到知识,再到认知的打造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4297419/d73632f98acdf1dd.jpg)
好了,接下来具体说说这本书吸引我的关键信息和图文转译的思路吧。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最开始前言和序的地方就写了一句话,就是认知在哪一集格局就停在那一集,认知的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最近读了很多书,很多书都在提认知,这让我慢慢意识到其实可能自己现在有的局限往往是因为认知的高度还不够。我用了爬楼梯的画面。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其实,就是要主动去创造拐角,去思考你的梦想到底是什么,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你如何实现这样的一个转角,其实就是一个闭环,他需要去选择,践行和迭代,再进行选择,践行和迭代,就是一个不断周而复始的一个过程吧,或者把它叫做螺旋向上。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角色弹性就很重要了。什么叫角色弹性啊?就是你转换不同角色的能力。想问下,你觉得自己的性格是不是生来就有的?这个跟我原来的观念其实还蛮不同的,鼓励咨询里提到性格是由基因,环境和对世界的看法共同组成的,书中提出了性格就应该像面具可以带上,也可以选择摘掉。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场合,展示不同的性格,也就是角色弹性。
那我们是如何积累和提升认知的呢?我把它理解为一个储蓄的过程,就像这个小猪储蓄罐。你不断的投入,然后去期待回报。在这储蓄罐里在累积技能,格局,内在,健康,外在和兴趣,那这些的积累呢,会带来将来的回报,塑造不一样的你。
我们要做的是去看清职业的本质,思考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发展的空间有多大,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
然后就是很多人关心的职业转型问题。往往职业转型的背后其实都有三大真相,第一就是其实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能力还没有到,而想要换一种方式觉得转一个赛道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很扎心。第二种就是人际关系,在现有的公司没有办法很好的与上级相处与同事相处。第三种就是职业倦怠,它一般会发生在工作了10年以后,那如果在10年之内就会觉得有这种感觉,那其实你别骗自己了,你应该是前面的两种理由。给自己一点时间仔细思考下,你是哪一个呢?
很多人会盲目的直接转型,想实现自己的兴趣,帮助更多的人,实现理想中的高薪还是去创业。其实,这样往往很难成功。在你迈出这一步的时候,你考虑过这5个问题吗?你想要转型的这个行业,入门要求是怎样的?它的发展空间又如何呢?和你现在的职业相比,有怎样的优势?你期待的回报,你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最大的缺点又是什么呢?有没有你无法忍受的缺点?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要找到你想要去的目标行业的大牛,找到想去的公司,多和这些公司、这些人接触,向他们学习,并且想办法靠近他们。
然后呢,咱们就得算一笔经济账,毕竟直接转型背后呀,还是跟钱有关的,除非你已经达到了财富自由了。那你要算一个什么样的经济账呢?首先就是价值,价值是给你带来的东西,我们做加法,其次,就是要看成本和风险,就要做减法。在价值这里呢,要看的是发展可能,自我实现,未来准备,优势发挥,资源整合,挑战体验,人脉链接和物质收益,而相对应的呢,成本和风险就包括,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自己是否能快速适应,要去学习新的技能,有些优势必须迁移,而行业知名度又得重新做起,还得寻找新的客户,同时,也会有一定的机会成本,失去了原有的一切。还有年龄呢,现在你的状态是怎样的?是否适合创业呢?是否适合做转型呢?那这笔经济账呀,得好好的先清算一下。
书中提到了一个很实在的点,但凡你是一个行业先锋,你到另一个行业也会继续成为先锋,而当你在一个行业里,其实做得非常的不顺遂,想要逃避,很有可能即便换了一个行业,仍旧是原来的那种处境和位置。
这边给大家介绍一个Gartner曲线,也叫技术成熟度曲线。首先在你刚刚看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可能是他的技术萌芽期,快速增长,如果在这个时候进入呀,你需要去忍耐的就是最开始行业的不完善,公司都不完善,但是如果他有发展的潜能,你可能就会飞快的进步,神速的搭上这个便车。但有些人呢,是在这一个行业井喷期,也就是期望膨胀期,进入这个行业的,你看到的是这个行业的最顶端最极盛的时候,那接下来有可能,你要去面临的就是幻觉破灭,因为你会突然发觉,其实并不像自己想象这么的美好。但是一般的行业呢,它还会有一定的复苏期,就是慢慢的回弹,直到生产成熟,变成一个稳定发展的行业,要看一看,你现在所想要去的转型的行业,到底在哪个阶段呢?
书里面有个我很喜欢的比喻,这里我特别用,非常大的篇幅把它画出来了,就是说,是木材总能燃烧,也就是说你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那个木材,都能燃烧。你缺的可能是一点点机遇和足够的准备,所以不妨想一想,什么会成为你的机遇?而你到底为此准备了些什么呢?
接下去的部分啊,其实很像冰山理论,所以我把他画成了一个人形的冰山,看得见的是你已经展现出来的天才,特质和优势,而我们要更进一步的去挖掘你的潜能和天赋,那些可能是现在你没有看见,但是会对你的职业生涯有非常多的帮助和助力的,是你内心的诉求。
那怎么去练就呢?我用8个关键词提炼了四大核心。首先就是专业,要扬长避短,让自己有一门绝世武功,让自己有价值。其次就是要和他人合作,取长补短,有些地方自己真的不擅长,可以利用他人的优势一起合作。那第3点就是判断,如果你觉得这行业确实值得投入,我们的经济账也算好了,就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像工匠精神一样,当你把别人做到80分的事,能够做到90分95分甚至100分,那你就有了明显的优势。而最后就是提升,需要不停的进行复盘,而复盘的目的呢,就是给自己现在的经验做更好的总结,从而实现迭代。敲黑板,这也是我看到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
接下来呀,咱们再来看一看,想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实现转型,需要有一个阶梯式的上升过程,第1步就是要建立目标,千万要记得,这世上没有什么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可能有什么别人都看不到的蓝海只被你一个人看到了。所以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并且建立明确的,可实施的目标。其次呢,就是要达成结果,有目标不行动就是耍流氓,不经检验都是不负责任的。你需要让别人知道,你是如何达成结果的,这样才能形成信任。不单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孩子也需要引领他一起实现目标。那第3点呢,就是有效总结,当你能够达成结果了以后呢,有些人就会抱怨我事情都做的很好,为什么老板看不见?就是因为你缺少了总结,其实很像前面说的复盘。我刚毕业的时候也在这上面吃过亏,埋头苦干,但是不懂的自我总结和曝光。视觉笔记就是很好的可视化总结工具呢,让你的成果更容易被看见。书中介绍了GIVE4问,分别是问一问,你有什么做得好的?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有什么价值?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可以结合其他的复盘工具,包括成功日记呀,或者是反思日记,会有非常好的效果。那第4步呢,就是突破限制,nothing is Free,你现在看到的东西可能都会有一定的天花板,你怎么样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去打造自己更大的能力圈?
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实验去了解一个人赚钱的方式,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而87.5%来自关系,也就是人脉。可是链接人脉到底应该怎样做呢?我很喜欢书里说的这句要成为彼此的贵人。你要对他人来说也是有价值的。当你有价值的时候也有更多的人愿意去连接,否则的话,光加一个微信好友,其实并没有任何的意义。成为彼此的贵人有三种形式,第1种就是合作者,有项目可以与他人进行合作。第2就是亲友,线下链接,面基,面对面的交流会更加容易拉近彼此的关系。那第3点呢1就是老师,付费成为对方的学员,让对方看见你,了解你,是最快建立人脉的方式。
life work balance总是永恒的话题,特别是996了,大公司裁员呢。但到底怎样是balance平衡呢?其实平衡是一种从容的状态。很多自由职业的小伙伴其实每天的工作时长比在公司里更长,但做自己喜欢的事,那种专注的快乐也是平衡。
做一件事情,如果足够的专注,这是刻意练习的基础,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流体验。我最开始画笔记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虽然工作特别忙,把读书画笔记作为一种放松。很多人问我哪里来的时间,我把也要来刷手机刷剧的时间都用来专注绘读呢。绘读是一种可以一鱼多吃的方式,通过记录不但读书更有效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职场沟通能力和认知模式提升了,还帮我链接到了更高势能的资源和可能性。不妨多想想你做一件事情,它还可以应用在其他的领域吗?还可以怎样让他人看到呢?那同样花一份时间,你可能就可以得到多份的收入或者是多份的回报。
Last but not least,最后空中登场的就是我构思的这个生涯天空,它包含了5大要素。首先,就是要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是太阳。有了目标以后呢,你就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可以接近太阳的热气球,计划最重要越具体,越可操作越好。然后就想想,你的内外部有怎样的支持?是否可以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同时,又有怎样的风险呢?在做完了这4部以后呀,很多人就缺了最后的第5部,也就是这只老鹰,要有监督,定时去check监察进度。惰性是人的天性,没有人天生自律。如果缺少监督往往很难持久,也就无法飞得更高。
看到这里,你对目前的职业状态是如何打分的呢?现在的工作还有哪些没有挖掘的价值呢?你的经济账算好了吗?转型你准备好了吗?
感谢《洞见》这本书让我有何自己做了一场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觉对话。这几年的视觉呈现让我越来越喜欢可视化呈现了,很多书上都会介绍梦想板,去激发你追求梦想的动力,其实,生涯规划也是一样,不妨画一画你的生涯天空吧,期待一年以后的你,一起来分享你的变化。
我是婵机师傅,一个绘思维的营销人。用视觉呈现思维,用思维推动营销。
欢迎关注,一起看书画笔记,一起提升职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