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之阅读市场
“知识生产”离不开三个角色,一是知识原料的提供者,也就是学者;
一是加工知识原料的人,出版商;
最后还有知识产品的消费者,即普通民众。
“维多利亚时代”是指19世纪中后期,这是所有英国人最引以为傲的“黄金时代”,19世纪初期的英国,就像一位即将登顶的优秀运动员,身处当时的英国人都无比心潮澎湃。
他们放眼世界:古老的中国处于嘉庆年间 ,“康乾盛世”结束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密集暴露,国力由盛转衰;
美国建国只有几十年,美国人开始从大西洋沿岸向西探索,对英国人完全构不成威胁;
近在身旁的欧洲大陆刚赶跑拿破仑,又隔三差五爆发革命,麻烦事无休无止。
这时的英国人难免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
工业革命有几十年了,技术创新推动贸易繁荣,累积了巨量财富,人们的生活在变得更好。
但有人却发现一个问题,尽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英国也是领先世界的工程创新高地和技术研发中心,但“科学专业化”进程比较慢,也就是说智力成果利用率太低,没能妥善积累保存。
直接的表现是,像大学教材、学术前沿刊物、科普读物这些学术出版物竟然比相对落后的德国、法国要少 。
这种现状跟英国蒸蒸日上的国力太不匹配了,一些敏感的英国精英受不了。
其实英国当时也有学术刊物,长什么样呢?
多是很大的“四开本”、宽边距、大字体、用纸光亮,里面有大量手绘的彩色插图 。
不用看具体内容,只看装帧排版就能基本确定,这样的出版物普通大众根本消费不起,受众得是少数有钱的“绅士们”。
学术刊物最主要的功能是同步科学前沿,所以快速迭代很重要,而那时的出版商却没有定期发刊的习惯。
原因是,贵族买了如此精美的刊物,竟然是为了收藏,就跟我们收藏一套绝版精装书一样。
出版商不关注大众消费者,是因为大众没有知识类出版物的消费需求吗?
工业革命后,为了适应新式生产,城市居民识字率在稳步上升,他们也有阅读需求。
但图书太贵普通人买不起。于是,周末的时候,工人们就会去酒吧、餐馆的图书馆读书。
当时最受欢迎的图书是《英国植物学》 。是一本十二卷本的专业著作,普通工人未必都能读懂,但他们仍然愿意通过这个方式,尽可能实现自己的阅读需求。
可见,19世纪初的英国城市正孕育着巨大的阅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