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是为相遇,幸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何有此生》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30人  Jimchi秋

“如果没有这些不堪乱世

命运会否重新改写”

何有此生

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读书分享会上,读到了一位日本老先生的书《何有此生》,书中的主要内容讲述他作为二战日本遗孤被中国家庭收养的记事回忆录。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一位历史亲述者,他的名字叫中岛幼八。

“日本遗孤”,这个词对于今天很多人来说都显得非常陌生不解,但其实不然...

在战争年代妻离子散的悲情故事时常都会发现,而我想讲述的这位中岛幼八先生,他的“遗孤”身份由来就比较特别。还记得看《何有此生》一书时,特意去查了下“日本遗孤”一词的释义,是说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被遗弃在华或未被遣返回日本的日本人;将历史转回到上世纪三十年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盛行,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整个中国的东北逐步沦为日本的实质殖民地,在此期间日本政府制定了《向满洲移住农业移民百万户的计划》的政策,称之为“开拓团”。当时的开拓团成员里有武装移民,有农业移民,其中以日本国内的贫苦农民居多,后来又成了战火中的炮灰,而且死伤都是老弱妇孺居多,战败以后又成了军国主义的“弃民”被遗留在中国,造成了后来的许多的“日本遗孤”原因之一,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之于这些开拓团的移民来说,也是战争中的悲剧,是战争阴影下的另一面。

书中的主人公中岛幼八的一家随着开拓团应征来到中国,他的父亲在1945年征兵不归,之后日本战败投降,被抛弃的开拓团在严寒饥饿交迫中,过得流离失所的艰难生活,也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命运是怎样。在此情况下中岛先生的生母因物质匮乏,无法抚养便托付给了一位中国小贩。从此开启了他在中国被收养了13年的生活故事。而中国的养父养母也对他百般照顾,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抚养一个侵略国的遗民孤儿,真的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心性的仁爱的一面。在书中讲述养母刚刚接养他时,因为饥馑营养不良,浑身青紫,腹部浮肿,养母每天用手轻揉他肚子精心地喂养他,直至调理到身体健康,虽然这段回忆已是过去七十年,但在中岛先生心中却是清晰如昨,特别是书中全部对养母称呼用的是“我妈”一词,“我妈从小她这么拉扯我、体贴我”.....

中岛先生写这本书也为了重新梳理中日两国人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同时也重塑那时中国农村地区淳朴勤劳的寻常生活。文字非常细腻,吐露的感情很真切,没有过多的修饰,直白清晰地表达,也反映先生对在中国的这份情何等深重。

我自己第一次接触作者本人的时候,恰是在读书会上听他语带哽咽地回忆这段叙事,一时间难以明白一个老人家到底有什么难忘的回忆让他如此感慨直至眼眶泛红,那种画面是我很少见到的....

何有此生...

直到我品读后,才发现这里的背后故事原来让人唏嘘不已。推荐大家读这本书,除了能读到这段“遗孤”历史之外,也能多些角度去看待战争阴影下的人性判断。这不仅是本私人的回忆录也是本中日两国战后的历史回忆录。

因为过去的种种原因,导致中日两国的人民对历史缺少很多认知,即便是历史教科书上那一丁半点也难以让我们有个对历史的全面理解,才导致今天彼此有些相互不理解的局面,恰好这本书的意义填补这一份“理解”。我想说的是,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们铭记那些战乱带来的巨大伤痛,都是为了珍惜当下和平。中岛幼八先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不幸者。他带着这份“中国情”一直致力于中日两国友好的发展,他说要尽量使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了解走在前头,这将胜过一切政治的障碍,也许这本书就是两国友谊的见证。

上面一张是和作者中岛幼八的合影

二十世纪

是埋葬巨大悲伤的世纪

从那场战争中走出的人

心灵都会刻满弹痕

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

生死别离像河流汤汤而过

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

中岛幼八的回忆,一直都在心上,也在我们一代人的心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