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00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88人  果大喵喵

#The origins of inequality

"Freedom, is to live a good life and to do the things that make life worth living.

In the nature of most "great escapes", not everyone can make it; in no way makes the escape less desirable or less admirable. When we think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escape, we need to think not just about those who were the heros, but also about those who were left behind.

The success and exhilaration of the escape are all but extinguished by the end of films, fictions. But for most of the escapees, freedom is only temporary.

Today's globalization, just like earlier globalizations, has seen growing prosperity alongside growing inequality.

Globalizations and new ways of doing things have led to continuing increases in prosperity in countries. When growth has slowed, gaps between people have widened within most countries. A lucky few have made fabulous fortunes and live in a style that would have impressed the greatest kings and emperors of centuries past. Ye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have seen less improvement in their material prosperity, those who in the middle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re no better off than were their parents."

最近一段时间的主题都比较沉重,也很富争议。但作为思维训练的一个环节,作为对自身发展,对他人,对社会不可或缺的关注,这些还是要勇敢去面对,即使我们暂时无力改变。

我们还在“社会”这个单元,昨天通过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我们想要研究的是,为什么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深刻的社会分层。面对日益加深的社会流动性停滞,我们为什么需要警惕,并能为此做点什么。

1. 机会不平等与结果不平等

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尽量追求平等,还是保持不平等呢?

谈到这个问题,一般人都会选择"政治正确"的答案: 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当然是要更多追求平等了。但其实在研究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领域,既有学者支持追求平等,也有学者追求不平等。前者可能更好理解,但如果你去后者,他们会反问你,人和人之间从出生开始就是不同的,不管是从样貌,还是从智商,还是从性格上。如果再加上后天家庭和环境的因素,每个人掌握和可支配的资源更是不同了。

出生在一线大城市的孩子,和出生在索马里贫民窟的孩子,不要说他们想追求同样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甚至哪怕是简单的人身自由和安全,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都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可能几乎不需要做什么,后者恐怕再努力也是徒劳。

又比如虽然是同一个班上的孩子,但即使想考试获取同样的分数,每个人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天生语言,或者数学,或者空间想象能力,或者逻辑推理能力就是不行。如果你刻意一定要追求公平,那是不是要故意让聪明的孩子先绕着操场跑20圈再回来答题?从本质上讲,买学区房将孩子送入重点学校的家长,就是默认要“区别对待”。公平准入门槛的学校,那孩子很大可能是会和“街头小混混”或他们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的。但如果你是从七八线城市好不容易挤进大城市的人呢?你希望房价高不可攀吗?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两派学者的观点,其实很大程度上他们说的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反对绝对的平等,也反对绝对的不平等。可是为什么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论?那就要说到平等的两个维度: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

机会平等的意思是说,不管一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我们都要尽可能对每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这一点两派的学者其实是一致同意的。而结果平等的意思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同样的物质和财富。说的更极端一点,就好比每个人都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不许任何人搞特殊。我们直观的想,后者肯定是不对的。但难就难在,很多情况下,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很难分离开。

经济学很喜欢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男女的同工同酬”。这保护了女性的合法权益了吗?很可能没有。如果有哪个企业和组织敢违反这一点,很快就会有“耿直”的愤青跳出来说,“你歧视女性”。这个大帽子谁也扣不起。于是呢?于是企业就会选择用各种“合理”的借口不去招聘女性。我们稍微想一下就会想明白,女性的职业生涯道路和男性天生就是不同的。女性作为家庭角色,人生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要贡献于生育、养育后代,并且照顾家庭。这不仅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的,社会性共识,更是因为女性更加擅长这一项。

问题是,作为家庭角色的“工作”,这种付出能看到孩子的笑脸上,看在晚饭的餐桌上,一件件洗净熨平的衣服上,客厅卧室的整洁舒适上。。可就是无法显示在GDP的数字上。这部分工作支持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吗?当然了,如果没有女性生育下一代,如果没有母亲牺牲自己的职业照顾家庭,只有男性的社会恐怕很快会走入灭亡。女性同样的劳作付出,既没有资本回馈,很多时候甚至被社会忽视和遗忘。

本来按照经济学里“比较优势”的原理,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最擅长的事物,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最大化效率的合理分配资源。本来女性可以利用职业生涯期短,更少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培训等等,可以通过获得更少的薪酬,获得与男性同样的劳务市场竞争力。有些职业有些企业行业,本来可以与职场女性进行这种双向选择。本来是好意的不歧视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公平,反而扼杀了女性的这种竞争优势,反而让女性在劳务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那又会有人说,好,那我们不去关注结果的平等。就按照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提供不同的支持。比如能让穷人家的孩子也上的起学,由政府和机构进行补贴不就行了吗?但事实上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做到。我来问你,如何界定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贫困程度”呢?还是按家庭年收入?还是要计算包括不动产在内的所有资本与财富呢?万一这个家庭的年收入很低,可是刚好因为拆迁获得了政府的房产补贴呢?

再有,为了要评判能否获得补贴,那政府是不是还要专门来设立一个机构,相关人员,相关政策规定;同时为了避免腐败和贪污受贿,那是不是还要在机构之上再设立监督审查机构,和相关人员呢?机构之上再有机构,流程层层叠叠,造成的就是周期更长,部门冗余。反而为了补贴,又额外的支出了更多的社会成本,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所以你看,什么事情都不是能简单依靠理论和纸上谈兵的。同时我们又一次看到经济学原理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工具的强大。

2. 库兹涅茨曲线?还是“礼帽幻觉”?

经济学里有一个“库兹涅茨”曲线,长的有点像一个倒U型,或者有点像一个倒扣着的男性绅士礼帽。它说的是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会先上升再下降。用我们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更多的人变得富裕。

经过上世纪改革开放大潮的人可能会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新中国刚成立的不久,的确是非常公平,但更是一种“平等的贫穷”。改革浪潮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虽然是有先一部分变得富裕,但现实是人民的整体收入也的确都提升了。但是这之后我们并没有看到,发生在欧美的倒U后半段同样发生在中国。是经济学失效了吗?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所绘制的曲线就会发现,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收入不平等下降,也就是曲线的后半段,发生在1913年到1948年。这是什么历史上的什么时期呢?

如果你一时还没有想到,容我再提醒你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紧接着,1939年,爆发了更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前后,英国最高收入人群占比下降20%,同为主战场的法国和德国也遇到同样的情况。然而在战争影响不大的丹麦和荷兰,最高收入人群比重反而上升了。(你们以为你们以为的北欧就是你们以为的北欧?。。)然而不同的是,二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都有了显著的下降。

噢~,それだけです(原来如此)。所谓的库兹涅茨后半段,其实是战争和经济危机等严重的社会动荡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再分配

可我们不能每次都用打仗,或者金融崩盘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这无疑于以毒攻毒,造成更大的破坏。或者你也很可能听过经济学里的“破窗谬论”及其变体。最早对破窗理论提出质疑的,应该是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在那本的《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里的第一篇:

“话说某天一个顽童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当店主怒气冲冲追出来时,小捣蛋早已逃之夭夭,只剩下一群看热闹的围观者,大家盯着橱窗的破洞以及四下散落的玻璃碎片。不一会儿,接着有些人开始议论,宽慰店主和众人的心:玻璃碎了很是可惜,可是这也有好的一面。因为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

他们越琢磨越来劲:一面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要250美元。不过,这没什么好埋怨的,要是玻璃永远都不破,那么做玻璃生意的人吃什么?于是玻璃店多了250美元,会去别的商家那里消费,那些个商家的口袋里多了几个钱,又会向更多的商家买东西。这么一来,小小一面破橱窗,竟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

要是照这个逻辑推下去,结论便是: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会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会的善人。(蒲定东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

而战争就是“破窗谬论”的变种之一,支持者认为战争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就业。不过当然这些人并不考虑这过程中,对城市和人口带来的损失,那些原本不必要的破坏与重修。

关于这部分的经济学知识,推荐你看一部电影《美国骗局》,主角是我们帅帅的蝙蝠侠,同时也是《大空头》的男主。女主角是果大最喜欢的艾米亚当斯(没错,就是那个根据华裔科幻作家改编的,《Arrival》的女主角),还有大表姐。(放心吧,果大推荐的电影,绝对让你用最紧凑的方法来学习,那简直就是一部经济学编年体。)

我们继续回到财富分配问题,你可能已经想到了,除了战争和危机,还有福利社会。

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他那本著名的《21世纪资本论》里提到过福利国家的累进税制,简单说,就是税收分级。在北欧典型国家丹麦是这样实施:初级收入先征收8%的劳务市场税,剩余的部分再征收36-39%的个人所得税,具体数字根据居住地所在区的区政府具体规定;之后的部分再征收50%的高阶个人所得税,再再之后剩余的部分(如果你还有的剩)再征收70%的高高阶个人所得税。

国家征收的高税收大部分用于教育和医疗,以此来达到社会财富重新分配,人人享受平等福利的原则。

当然,为了走到这一步,这个国家斗争流血,奋战努力了很多很多年。


通识精读36

安格斯·迪顿,《逃离不平等》。

这些书也值得读:

2.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据说,夹着这本书走在街上,有助于吸引进步女青年(别误会,果大是猫,既不青年,更不进步。。。)。

何帆,《21世纪资本论导读本》。果大更推荐看这本。皮凯蒂老师书中有些分析模型和引用的数字不合理。

3. 安东尼·阿特金森,《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

4. 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再论经济不平等》。

5.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

6.《不平等的痛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