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会如何倾听孩子?改变了我的认知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过于着急,想要帮助孩子、改变孩子,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却忘了要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
01新知
1.当孩子试图跟我们沟通时,我们要觉察自己是否有忽视、打断、建议或是命令孩子;停止说,只听;我们要安静地听孩子讲完,不要用打断干扰了孩子的表达。孩子的讲话实际上是一个梳理的过程,说不定等孩子自己讲完,就知道该怎样解决问题了。
2.倾听不仅仅是听孩子说,还要接纳孩子发火、哭泣等非语言表达。孩子的激烈情绪有时会触发我们内在的情绪,以至于我们都有了比较大的情绪起伏,记得提醒自己——孩子不是在针对我们,只是在表达TA遭遇的困境,希望从我们这获得支持。
3.听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并将其表达出来——深度倾听;
比简单倾听难度更高的是听出孩子没有说的、内在的情绪和需求。
4.对孩子产生共情,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明白你的需要,并把我的理解表达给你。
5.父母得把自己要说的话放在孩子说完之后
表达完共情以后,你要是有什么想对孩子说的话,那么就等孩子说完以后,问孩子:“你是否愿意听我说?”这个问句往往能得到肯定的回答,因为倾听是相互的。
6.陪伴式倾听
简尼尔森鼓励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使用陪伴式倾听。在一个星期的某一天,花时间安静地坐在孩子身边;如果孩子问你想做什么,你就说:我只想陪你待几分钟;孩子要是主动说起了话题,记得只倾听,不评判、不辩解、不解释;
孩子要是不说话,享受陪伴的过程就可以了。
02改变旧知
1.现在才重视,当孩子试图跟我们沟通时,我们要觉察自己是否有忽视、打断、建议或是命令孩子;停止说,只听;以前在倾听孩子的时候,以前会太过着急地给建议,或是批判放大孩子的错误;过早的询问,没有听孩子把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就发问;或者漫不经心一句“哦是吗?”就把问题带过去了。没有做到真正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2.现在才意识到在倾听孩子时,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如发火哭泣等。在倾听时还要注意不触发自己的情绪。
3.第一次听说深度倾听,倾听不只是听孩子说,还要听出孩子语言背后的需求和情绪。
4.现在才意识到,倾听时表达自己的共情,表达自己理解孩子,现在才重视要先听孩子讲完,自己在发表感悟,以前会插孩子的话。
5.现在理解了陪伴式倾听重在享受陪伴和倾听,而不是像我自己想的去主动套孩子的话,去打探孩子的想法。倾听式陪伴一般用于青春期孩子。
03打算
1.闭上嘴,打开耳朵。倾听孩子时,别着急打断孩子,听完整才能懂孩子、能感同身受。抱着“空瓶子”的心态去听,不要在心里留下预设,否则会过滤掉重要的信息。
2.倾听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和内心真实想法,和孩子产生共情,信任孩子。
3.父母的说要在倾听孩子后面。家长可以使用“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还有吗?”这样的引导性话语来吸引孩子倾诉更多。
4.当孩子试图跟我们说话时,我们要觉察自己是否有忽视、打断、建议或是命令孩子;安静倾听,只用嗯、哦和点头来鼓励孩子多表达;信任孩子有能力自行处理问题,孩子只是需要一个耳朵。放下评判指责,倾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