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澜梦

寻“情”记

2023-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四海书先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26期“寻”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1973年1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提出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其中一条措施严格控制职工总人数增长,城市中学生再次开始以上山下乡为主。

1974当时只有18岁的马建军,相应党中央的号召,去到西北的一处农村“插队”,此时的他也只不过是个刚毕业的中学生而已,平时也看惯了城市热闹繁华,背着书包无忧无虑的上学放学,更不会担心没有饭吃。

初到乡下,插队到农户家里,面对满墙靠着的农具,马建军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会使,哪个都不会用,对于城里来的插队知青,朴素的乡下农民们都对他们抱有相当的尊重和包容。

马建军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刚到地方当天,被安排在一家农户家庭里住着,这个农户家庭的男主人操着一口浓重的西北口音,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上布满裂纹。

男主人见到他,笑呵呵地咧开嘴,露出泛黄的牙齿说:“城里的娃娃下到我们家了,娃儿哟,你跟我来,给你住的地方已经收拾好了。你放心,保管干干净净,你们这些人的肚子里有墨水,是知识分子,村书记跟我说,一定要照顾好。”

自这以后,马建军就跟在村生产队的人后面开始学着做农活,最艰难的就是吃的东西,实在让他难以下咽,在城市吃惯了白米细面,而在这里基本上是看不见的,只是偶尔会吃上一顿,那就真当过年了,在这只有玉米糊、高粱、土豆等等,没办法,不吃就只能饿肚子了。

忙闲时,马建军就坐在田埂上,给农民们讲水浒,谈三国,说故事。尤其是到了晚上,那时大伙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有的早早就睡觉了,但自从大家知道知青中有这么一位,许多人吃完晚饭后,就要马建军给大伙说上一段才肯散去,后来渐渐大伙就成了习惯,每晚到点大伙都会准时到打谷场,马建军也成了习惯,每次吃完晚饭后就冲个澡,把自己仅有的一件白衬衫穿上,大伙还给他安排了一张桌子和凳子,这就算开场了。

期间有这么一位姑娘叫郑香秀,也就十六岁左右的样子,都是一个生产队的,他父亲可是队里的一把干农活的好手,由于马建军毕竟对于干农活还是个新手,于是村支书就安排了这么一位,这一来二去的毕竟都是年轻人就熟络了,久而久之大伙都开他俩的玩笑,香秀都是害羞的躲开,而他父亲虽然见人都是朴实的笑容,一个地道的农村汉子,可他心里明白这知青插队,迟早人家是要回城里的,所以他每次都会劝说香秀不要陷的太深。

可她还是被他的才华所吸引,每次在下面听他讲那些故事,如此的生动和精彩,她都惊叹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既然能记下如此多的东西,还有他穿上白衬衫的样子,虽然被太阳晒的有些黝黑的脸,但依然是那么的俊俏可人,同样,对于马建军而言,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每天与土地作伴的日子,枯燥无味的农村生活,因为遇见了她而有些意思了,现在他干农活的技艺也是更加的纯熟了。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溜走了,转眼间马建军的“插队”生活也过了两个年头了,他已经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有了浓厚的感情了,可就在他一心想把自己注入到这片土地上时,1977年元旦刚过,就接到上面发来的通知了,下乡插队的知青可以回城了,是村支书亲自送来的文件,他不得不遵从组织的安排,和乡亲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那天他哭了,因为他远远的看见角落里的香秀,她的眼神有万般的不舍,他又何尝不是呢?

就这样,马建军告别了这块土地,踏上了回城的火车,回到家后,他就被从政的父亲告知,国家可能有望要恢复高考,让他在家好好复习功课,在这期间,他给郑香秀写了一份信,表达了对她的思念之情,说等他这边工作稳定好,一定回来接他去城里看看。

同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约有570多万年龄参差不齐的青年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马建军也是其中之一,1978年2月,被录取的新生意气风发地走进了大学校园,马建军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了郑香秀,希望她也能参加高考,他们能一起上大学,可是他却忘记她生长在农村,靠挣公分过活,缺地就是劳力,其次上大学需要钱,再有那时的农村人怎么可能会让一个女孩子去上大学呢?,这是郑香秀告诉他的。

后面郑香秀的信不知怎么就被父亲给看见了,他那个生气呀,差点没把她揍一顿,辛亏她母亲给劝住了,自此以后,她就再也没收到他的来信,而马建军也纳闷,他寄出的信都石沉大海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她父亲早和邮递员打好招呼,寄到他家的信都要先交给他,不久后,郑香秀在绝望和失落的情况下,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一位他们看好的后生了。

后来,马建军因为未收到郑香秀的回信也渡过了一段痛苦的日子,毕业后他便进入了研究所,专门研究农业、农村、农民,正是因为在他插队的那两年,马建军渐渐改变了曾经的一些固有看法,对于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马建军既有感激,又觉得亏欠,所以他才致力于此。

就这样转眼间20年就过去了,马建军也不在是当初那个少年了,他现在已经是研究所的所长了,可以自己决定考察哪个地方了,第一站他便选择了那个让他久久无法忘怀的地方,随着滚滚的黄土,小轿车终于行驶到了当年那个村子,虽然面貌大有改观,但还是一副萧条的景象,这边早有人在村口迎接了。

马建军一下车,大伙都涌了上来,有些大人小孩像看西洋景一样,一下村里来了这么多辆小轿车,马建军一看好多人都认识,上去就主动和大伙握手,可他们还一脸的疑惑,都不认识他了,马建军就自己做了自我介绍,这一下大伙才想起来,当年田间地头一起干活,还给他们说书的小马啊,大伙这才笑作一团,没想到小马现在是大领导了。

接着大伙都热情的邀请他去家里坐,中午大家都把家里好吃好喝的拿出来,都聚齐在村委会,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欢迎宴,在席间他还询问大伙现在粮食收成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孩子教育情况,农作物长势情况等等,吃罢午饭,大伙就带他去田间地头考察了,干旱一直是他们头疼的问题,看到这让他想起了当年和大伙去河里挑水的情景。

就这样转了一下午,天快黑了就回村了,可大伙还没打算回去,期间有人说话了,还想听小马给咱说一段是不是,马建军感慨万千,说来就来好像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更让他难以抑制的是这么多年了,村里依然没有一户人家能买的上电视机,于是他就即兴来了一段后,让人从车里拿出了一个方方的大盒子,大伙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等人把电插好把天线支好,这么一开里面竟然有画面还有声音,他告诉大家这是电视机,以后它就可以给大家说书了,大家看的是津津有味。

他在这一待就是一个多星期,为了能获取更为精确的数据,他走遍了这里周围的每一个村子和土地,和不同的农民兄弟进行了交流,当然他也去了郑香秀嫁的那个村子,那天刚到她家时,一时间四目相对,彼此都不敢认对方,郑香秀依然是一副农村妇女的模样,而他虽然上了年纪,可还是那么的精神抖擞,看着不太富裕的家境,他偷偷流下了眼泪。

后面,他们说到了当年的事情,才把当初的误会解开,香秀忽然明白了当初他爸要揍她,定是知道了他们彼此书信,后来他的来信都被她爸截胡了,听到这,马建军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为什么当初没有亲自跑一趟过来,可是,现在木已成舟,彼此孩子都那么大了,说那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他走的时候给她留了一些钱,可她就是不肯收,最后他只能把钱放在桌子上,快步的离开了。

后来,他还给这捐了一所学校,给村委会装了电话,给村里捐了抽水设备,村里已然成了他的指定研究基地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