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广东苦力团:帮助英军攻打北京的中国民夫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七百七十四期】(历史系列第324讲)
今天萨沙看太平天国的书,又看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广东苦力团。这群数量高达3000的中国人,为英军攻打北京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听萨沙说一说吧。
早在1857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人就开始从香港和广东招募军队的民夫。
英军高达1.8万人,需要大量的民夫承担后勤供应任务。而英军人手短缺,连作战部队中有大量印度兵。显然,从英国后方甚至印度招募大量民夫,是不现实的。
于是,英军只能在中国招募。
可是,开始应征者却不多。
当年谣传英国人是骗子,他们打着招募民夫的旗号,实际是招募敢死队。
打仗的时候,会让中国民夫先去冲锋送死,英军跟在他们后面。如果中国民夫撤退,英军就会对他们开枪。
而英军开出每个月4.5美元的高薪,似乎也符合这种阴谋论。
区区苦力,怎么可能给这么高的月薪!
见没什么人应招,无奈的英军只得将月薪提高一倍,也就9美元。
重赏之下,就完全不同了。
根据英军的公告,战争至少持续1年以上,那岂不是可以得到一二百美元?这可是一大笔钱。
于是,香港和广东的大约3000男性青壮年,成为了民夫。英国人将他们取名为广东军需军团,也叫作广东苦力团。
然而,英军对这批苦力并不满意。
这些人多是社会底层的底层,赤贫家庭的男主人、游手好闲者、打零工者、流氓、地痞、小偷、职业骗子、大烟鬼等等。
可惜,英军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最终还是雇佣了他们。
英军畏惧他们拿到钱以后就逃走,规定必须等到战争结束才会全额付款,之前只会给部分生活费,包吃包住。
这些人被分为若干组,在英国或印度军官的率领下,为英国远征军担任后勤支援。
部分略懂英语的华人,最高更可获晋升为士官阶级的中士。
这些苦力的头上都戴着一顶斗笠,斗笠上写着三个字母:C C C,广东苦力团的英文缩写。
搞笑的是,这群人跟随英军出发后,香港和广州的社会治安立即有很大好转。
香港人甚至说:感谢英军带走了这些家伙!为我们做了大好事!
对广东苦力团,英军其实并不抱什么希望,甚至怀疑他们会随时卷走军需品跑路。
实战中,英军却惊讶的发现这群所谓的人渣,真的很卖力。
只要给予足够的食物和鸦片,这群苦力毫不吝啬力气。
在火线上,他们很敬业的搬运受伤的英军和清军战俘。
在修建英军需要的各种工事时,他们很少偷懒,总是按时完成。
掩埋双方战死士兵的尸体时,他们不怕恶臭、污秽。
甚至在英军渡河时,这些中国苦力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抬起梯子,让这些洋兵一个个通过。
很多洋兵相当感激这些苦力,认为他们是战争胜利的必要因素。
但让洋兵们迷惑不解的是,这些苦力们对于自己的祖国似乎没什么感情。
激烈战斗中,不时有洋兵和清军士兵倒下。苦力们在二线冷淡的看着,对双方死活并不关注。
尤其是一些战斗中,清军被洋人炮火杀的落花流水,伤亡惨重。目睹这个场面,苦力们甚至为洋人精准的大炮喝彩。
英军军官很奇怪,私下和一个粗通英语的苦力交流这个问题。
苦力很直白的说:我们就是为了钱,谁给钱就为谁干。我住在广州,本来做点小生意。因被人诬告,又被衙役和官员敲诈,最终破产。我失业了,无法生活。我要吃饭,只能跟着你们干。为什么清军被打死,我无动于衷?请问,我为什么要激动?这些清军士兵、清政府的衙役,就是狼狈为奸,凶恶敲诈勒索我的人。我怎么可能去帮他们?
道理就是这样。
中国苦力被满清政府教育为:不要关心国家大事;你们是草民,没有任何权利,也最好不要思考;国家是皇帝个人的;你们是什么东西?只是皇帝赏口饭吃的草芥而已。
既然都是草芥了,谁会拿着卖面粉得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呢?
江山既然是皇帝的,自然由皇帝去操心。
对于国家,苦力们毫无感觉,也不愿意保护皇帝的江山,他们只是为了钱和生活。
如果清政府愿意给更高的工资,他们就会反而对付洋人。
可惜,清政府第一不会给这么多钱,第二即便给这么多钱还要经过层层贪污,到他们手上的就不会有多少了。
相比起来,洋人更讲规矩,也受诚信。洋人说给多少就给多少,一分不少;说不让他们去打仗冲锋,洋人就严守诺言。
这种想法,并不仅仅是在广东苦力团的心中。
华北的中国人,也是一样。
英国随军翻译斯温霍写过一本叫做《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的书。
书里面写到1860年,英法联军赶到渤海湾登陆,当地中国村民迅速逃走了。
没多久,中国村民又回来了。因为,有英军带着翻译和现钱,来村里购买食物。
洋人们给的价格很高,远远高于市场价。于是,村民们不但在村中出售食物,还主动送到军营中。
送食物的村民太多,洋人被迫在军营附近开拓了一个集市,便于大家的交易。
这本书还说:周边村民都非常愿意卖东西给洋人。相比残暴、抢劫的清兵,洋鬼子实在文明太多。村民闻风而动,牛啊、羊啊,送到哪里去……联军翻译负责与村民砍价、屠夫负责估算肉产量。一头绵羊12先令6便士、一头山羊5先令。当然,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集市每天都存在,而且参与的村民的越来越多。
要知道,当时英法联军已经开始遭遇严重的食物问题。
实际上,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以后主动退兵,也是因为后勤补给不能维持。如果中国老百姓坚壁清野,甚至进行人民战争,战果就完全不同。
最后,书里提到一个段子,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这个段子,表明了当时很多中国老百姓的观点,就是:洋兵和清军没什么区别,都不是什么好人,谈不上谁更坏!
在八里桥战役后,皇帝逃出北京,官员们也纷纷逃走。
北京的商人们无奈,只好主动和洋人接洽,试图避免烧杀抢掠平民。
北京同仁堂的老板赶着500头羊、50头牛和无数糖果,送到军营去慰问英法联军。
联军拒绝接受,坚持要出钱购买“大英帝国不缺钱,不会敲诈普通商人”。
同仁堂老板不敢收钱,最后只好把牛羊带回北京。
走到半路,这批牛羊被一群溃败的清兵全抢走了。
老板争辩了几句,头上就狠狠的挨了几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