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往事安徽省

徽州——这个厚重的地名还能回归吗

2016-04-13  本文已影响102人  补拙莫如勤LV

这两天被一条消息炸了一下: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文化传承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点出了地名频繁更换的症结所在。于是乎,很多因时代变迁被改掉的地名被巴拉出来引起热议, 李辉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提到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他在文中也很有介是的提到了我的家乡——历史感厚重的古徽州,现在的黄山市。在文中他这样写到——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


是的,地名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符号,它是生于斯长于斯,繁衍在此的人浓缩的精华通过地名表达出去,也是漂泊在外每一个游子乡愁中最核心的一个字眼,是来至这片土地所有人的根,如果轻易就给换了,岂不是把所有人都连根拔起,换到一个贫瘠的土地去让你生长,成长当然倒没问题,可哪有底肥很足的地方生长的好呢。
有网站就是否赞成改回徽州这件事展开调查问卷,有10000多人参加了调查,其中有71%的人因为敬畏文化,敬畏历史,选择希望改回徽州这个地名,其他22%选择改不改无所谓,但必须把传统文化继承好;只有700多人,占总数6.2%的份额选择没必要改,理由是已经用习惯新地名。可见民心所向,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改回有着深厚底蕴的地名,那样能更好的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徽州这个地名积淀了太多的内涵。从隋朝设置歙州到宋朝改域名为徽州,直到现在,所有徽州人包括研究徽文化的专家学者都认同的地理区域,是一府六县,府是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歙县古城,下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曾经有变迁的是现在杭州市淳安县靠近新安江上游部分区域曾经归属过徽州。而行政区域虽历代有变革,但宋代以后基本成型,直到民国初年未有大变动,仅仅只是中间各县域和名称偶有变更。到了民国中期,蒋介石为了军事调度方便,把婺源划给江西。抗战胜利后在婺源强烈的脱赣入徽的要求下,在胡适等徽州籍名人的呼吁下,国民政府又把婺源划归到徽州。1949年后同样因为军事原因婺源又划给江西直到现在。
1987年,邓小平登黄山时说要把黄山牌子打出去,随后出现了撤消徽州地市的名称,改为黄山市,下辖各区域也变为了三区四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绩溪划给了宣州市。徽州改成黄山这样的行政地名变更,很多有识之士一直持反对意见,几年前就有署名文章《可惜从此无徽州》,以表示对于徽州被改成黄山的遗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刚改为黄山市开始,到现在更是有很多人在呼吁改回徽州老地名。
前不久有帖子称徽州只剩下一座山了,意思是随着徽州地名淡出视线,原本徽文化底蕴及浓的氛围也随之飘散,仅靠风景秀美的黄山作为名片撑门面,可是凭借一座山着实难承载厚重的所有内容。
现在假设能改回徽州,我想效果应该会改观,就像前面提到没有徽州哪来安徽,连安徽这个省的名称都是靠安庆和徽州来顶起。可如今徽州已逝,只剩下安庆孤零零在死撑。
徽州是汤显祖笔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地方。这里有三大主要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有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有文房四宝中的三宝,有精雕细琢的徽派建筑,有京剧的鼻祖徽剧……当然用黄山市同样能很好发扬宣传这些传统瑰宝,可如果用徽州来介绍更能让人一目了然,很省力的事何必要拐个大弯去用事倍功半的经历来传达它所有的内容呢。
正如李辉强调的,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灵魂的民族,而我们本来就有着非常醇厚的文化,为何要去把它摘断,而不让它回归继续延续下去为我们服务呢?4.13275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