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夫子的南山
陶夫子的南山
![](https://img.haomeiwen.com/i9385984/149cb61c62d3b407.jpg)
青山
看到无锡某报上一篇文章,说的是终南山,作者写了一段话:
东经109度,北纬34度,这就是终南山的位置,你可以在卫星地图上看到它,……。
“终南山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地方,你能看到那里的山石草木,石头缝里的土,还有山风吹下的枯黄的松针,一切过于真实,反而让人产生一种捉摸不定的疑问,这座山,难道真是老陶采菊东篱下时看见的那座南山吗?”
我可以肯定地说,这座叫终南山的著名的山真不是陶老夫子悠然采菊时看见的那座南山。
当然,这座终南山大名鼎鼎,终南捷径的说法也意味深长,而唐代大诗人王维有名诗《终南山》;诗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太乙就是终南山的别名。终南山雄奇秀丽,距离唐代帝都长安近在咫尺,退可直接地隐居山中,进可马上入仕长安。所以,在唐代,位居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始终是一处神秘之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孟郊、贾岛、杜牧、温庭筠等唐人,宋代文豪苏轼、元代高士丘处机等,都曾居住、游历、或歌咏过这座名山。历代隐居终南山的世外高人自然不可胜数。
王维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笃诚好佛,亦官亦隐,身份是长安的高官,却常年居住在终南山脚下的辋川别业。他在这里过着衣食无忧又空寂的日子,做诗甚多,比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这每一首小诗,都是诗之神品。终南山是王维身心的安放之地,在这里,无限的禅意诗意顿生。王维好佛,陶老喜庄﹙庄子﹚,但他们超然物外的境界很相同。
陶老比王维大了二三百岁,他当年采菊看见的南山名声不比终南山小,那座江南的名山,即江西庐山。一九八五年五月,笔者出差,曾与同行者六人游历庐山,这座风景秀丽的中国名山给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我震撼之大,至今都如梦幻一般,塞外荒寒小镇的青年,见惯了土山秃岭,而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文化遗迹遍布的庐山真乃另一世界。
陶渊明(365~427)生卒于中国中古时代晋宋易代之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老在这首《归园田居》的诗里告诉我们,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所以,他最终是辞官归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东晋讲门阀的时代,陶老夫子不能象后世的王维一样做到很大的官职,他几次出仕,也只做过地方上县令和大军阀的幕僚而已。我们今天说陶渊明隐居田园,总以为陶老夫子生活闲适,衣食无忧,其实不是这样的。他辞官归隐后,生活贫困。虽如此,陶老夫子依然安贫自处,决不再出仕。陶老隐居田园,雄奇庐山就在他的家园之南,对这样一座名山、隐居的绝佳之地,他可没有物质保障来隐居庐山上的,当时他和另外二人有“浔阳三隐”的嘉称,其他“二隐”就隐在庐山中,而他,隐在山外的村庄。微言大义的《饮酒》诗表白了他的心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老的南山,在眼前也在心中,这就够了?真正的隐居,其实心隐重于身隐。曾有一些隐居名山的人,身在山中,却时时关注着京城朝廷的政治动向,隐居更是为了博取名声,走捷径而已。而陶老先生,在贫困生命的晚年,当权贵檀道济上门赠给他“粱肉”时,他“麾而去之”,赶走了事,他把高洁、自由和归隐精神进行到底了。
陶渊明老夫子一生的活动范围大致以故乡浔阳为半径,行踪在长江中游一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老先生何以到达过终南山?但是几百年后,唐代大诗人王维在终南山写诗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追怀、仰慕伟大的隐士五柳先生陶渊明,引为精神同道。
两座南山,自然遗产、人文遗产都瑰丽无比,所以千百年间,引人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