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离别

2019-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牛牛果

2019年5月底的一个下午,我站在追悼会馆门外,身着黑色,看着馆外的墙壁上刻着:

生又何欢,死又何哀?
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

这段话出自《庄子·至乐》,庄子的妻子逝世,庄子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他非但不伤心还敲鼓唱歌,太过分了,然后庄子就对惠子说了上面的话。殡仪馆想用这段话安抚来悼念的人,生生死死只是世间万物的交替轮回,不要太过悲伤。

可是这些对大多数人仍然没有用处,悲痛占据着大部分人心房。我甚至不敢抬头望过去,那追悼会门框上黑色的挽联似乎在张着血盆大口的说着,“看!就是他!他真的死了!”

在等待的时间,又觉悲伤又觉焦虑,希望这一切不是真的,内心反复念着“生亦何欢,死又何哀”,期望能缓解这多种情绪的冲撞。背后有些活泼点的人,笑闹着说“某某某今天驾鹤西去了”,回头望一眼,又觉得十分难过。

时间就是这样,即使你再不想,该来的总会到来。治丧人员开始分发每人一支白色雏菊,准备进场了,跟着大队伍排队进入追悼会馆,听家属、朋友、公司代表致挽词,听遗孀致词,遗体告别。

我轻轻的将手中雏菊放到灵柩上,再看了一眼遗容,内心悲切一齐涌来,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真正直面死亡吧,内心那种难过,竟真的犹如撕裂般疼痛,情绪奔溃泪如雨下。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面,以前的人生导师,以后不会再在了,这个人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就如庄子所说,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接下来的过程我像行尸走肉吃掉送客的糖,扔掉擦眼泪的布,花掉回礼的一块钱坐公交回家,说是行尸走肉可我到现在都清清楚楚的记得那天发生的所有细节。我多希望这种感受是最后一次,可我非常清楚,这是真正的开始。

其实这是我今年第二次参加追悼会,第一次是夫家的亲戚。我们在五一当天知晓了丧事,当天匆忙决定要前去送老人家最后一程。由于假期紧张,我们当天去,第二天参加完出殡就回。

整个过程其实我感触不是特别深,只觉得有股不散的悲伤总是缠绕在四周,压抑、沉闷。甚至被同行人提醒,即使哭不出来也不要笑。其实我是笑不出来的,只是在这种氛围里想给那些需要鼓励和安慰的人一个鼓励的抿嘴和拥抱。我虽然无法亲身体验,但是能感受到失去至亲的悲痛。

万万没想到,时隔未到一月,我竟亲身体验到了。一位工作上的前辈,突然去世。虽然我们只有一年多的相处,却也产生了无比深厚的情谊。知道消息那一刹那,反复确认这是真的吗。情绪上充满抗拒,不相信这是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去接受这件事,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消解它,心被悲伤填的满满的。

上一次发生这种有情感关联的人离开的事情时,我甚至不敢去送她最后一程,仿佛只要我不见她最后一面,她就不曾离开。直到这次送别,我恍然明白,我应该送他们,这是我们的一次正式告别,从此以后希望他们一路走好,也希望我能就此放下,不要带着自责和愧疚延续这一生。

想起很小的时候,村里有小伙伴父亲去世了,那时候不理解死到底是什么,带着恐惧和好奇想去看看,却只记得治丧的白纸被风吹的鼓鼓有声,飘向天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