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4500,请他喝了一杯咖啡

2021-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烟盛Lucas

作者介绍:前宝洁公司高级销售经理,现在深耕快消电子行业,热爱分享和交流,正在努力用写作打造独一无二的个人品牌。

今天是教师节,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位特别的老师。

如果在一年前有人问我,愿意花多少钱请一个人喝杯咖啡聊聊天。我的答案是最多不会超过800。我也做过付费咨询,最让人纠结的不是辅导本身而是定价。最后发现当我想把自己一个小时咨询定价超过500的时候,内心会有极大的压力。为什么?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我的辅导可能不值那个价。

但是四周前,我却花了4500去请一位“老师”喝了俩小时的咖啡。

7月,我离开了工作三年的宝洁公司,一个人来到深圳,加入了一家初创公司。有朋友说我很勇敢,做了他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我问了自己同样的问题:什么是我自己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呢?

答案是写作。

很多人知道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在线求职辅导业务,我在半年内从零到一服务了超过800个客户,也赢得了不错的客户口碑。但实际操作中,一天中真正能用来辅导的时间并不多,我一个小时往往也只能帮一个人解决很有限的问题。换句话说,我的时间杠杆率并不高。

后来发现自己没有办法为他们持续地创造价值,用户粘性也不高,很苦恼却也无可奈何。从那以后,我开始思考个人品牌这件事儿。我认为写作是一个可行的方向,我想写点什么,但没过多久我就放弃了,因为我不知道坚持写作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要写什么,写给谁看,这条路我看不到方向,之后我就再也没写过任何东西。

而现在,我已经坚持写作整整20多天,输出了4万多字的内容,在多个平台尝试了投稿,正在一步步接近自己心中的小目标。

但是,那之前我的心理状态特别像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主角1900,面对唯一的一次下船的机会,他站在旋梯上,望向远方无尽的城市,最后还是选择回到船上。因为88个琴键上他可以弹奏无穷的音乐,但面对一望无际的城市,他只是觉得深深的迷茫和恐惧。面对写作之路,我也一样看不到尽头,看不到方向。

我当时琢磨着,既然自己想不清楚,想不明白。那总该有明白人吧,于是我在一个提供行家咨询的app上面去寻找个人品牌和写作领域的行家。突然看到了一个名字:师北宸,他在同行里面特别扎眼,因为他的咨询价格最贵,远远高于行业平均的价格。

当时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这个人要么是疯了,要么就是有真本领。

通过搜索,纽约时报专栏作家,36氪,虎嗅专栏作家,凤凰网前主编等等身份映入眼帘。当我看完他在36氪写的所有作品之后,我不再犹豫,预约,付款一气呵成。

当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我想见到这个人,立刻,马上。

加到他微信之后,简单问候之后,按照他的要求提供了我的过往履历和我的困惑。我非常认真地编辑了一长段文字发给他,发之前紧张检查了很多遍,生怕有错别字。很久之后,他回复可以帮我。

于是在8月初的一个夏夜,我们约在了宝安中心的一家咖啡店见面。去之前内心非常忐忑和紧张,像是去参加一个严肃的座谈会,又像是去参加明星见面会。大家可能很难感受这份忐忑,过去买过的最贵的演唱会门票也只有这次的4分之一。

老师跟我想象中的模样并无二致,精气神很足,眼睛炯炯有神,极度自信却又极度亲和。我们整整聊了两个多小时,时间刚到一小时的时候,我小心地提醒老师时间到了。他只是摆摆手:我们不用管时间,今天我来,就是要把你的问题聊透。2个多小时,我只觉得醍醐灌顶,老师带着我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探究答案。

跟他道别的时候,我还有点恍神。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就这样消失了,就好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搞明白我们到底写给谁看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就像对一个品牌来说,最难回答的问题也是定位。我们写作也一样,我们需要想明白我们的观众是谁,我们希望谁来看我们的文章,我们希望去影响谁,从而来确定我们自己是谁。其实就可以简单归类为To B和To C的问题。老师通过详细的分享让我了解他过去是如何做出选择并且一步步达到目标的。

如果你选择ToB,那么就是面向专业的行业人士,写作的内容也需要朝着提供深度,独家的行业信息和观点去努力。比较知名的像卢克文工作室,刘润等就是这样,而如果选择ToC,那么面向的就是某一类垂直的普通用户,吃喝玩乐,产品测评,个人成长等等。不管我们希望写给谁看,要相信一点,我们的文字最终一定能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链接到我们想认识的人和我们想要的资源。

师北宸老师也正是靠他的文字和作品,被邀请到凤凰网做主编实现职业的转型,以及帮他链接到无数的品牌合作机会。在聊的过程中我内心对我自己的定位已经有了答案,我希望像老师一样去做一个To B的作者。但这条路也并不容易,需要作者持续拓展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并且掌握更严谨的表达逻辑。

核心是持续的实践和获取反馈

其实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在写作上有所突破,往往要么是没有持续的输入输出,要么是没有获取持续的正向反馈,要么是两者皆无。有关写作技巧和方法的书很多,但从我们掌握新知识的角度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使用它,去进行刻意练习。过去我也经常会翻翻书,但很容易就忘记了书本的内容。如果我们把知识转换成文字写下来,会让我们无比深刻地记住这些知识。

师北宸老师早期,为了提升自己更敏锐的写作意识,翻译了许多顶级外刊杂志的文章,在翻译中去研究这些专业文章的写作技巧,再难也给他硬生生坚持了下来。这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他的英文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对于刚刚开始写作的人来说,不要去在意那些条条框框,马上开始写才是王道。

当我刚写好第一篇行业文章的时候,老师就一直鼓励我去投稿,甚至告诉我,如果没有媒体收,他会联系编辑来帮我发出来。对很多人来说,包括我自己,把文章写下来是一回事,把文章发出去是另一回事。当我们让自己的文字公开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各种反馈,这些反馈也许会很刺耳,但换个角度,这些反馈也同样能让我们快速迭代和成长。

我们自己就和我们的作品一样,必须经历无数次的迭代,才能掌握诀窍,越写越好。

练好基本功,才能跑得更远

这二十多天以来,我一直是按照自己的写作习惯去写。虽然现在写出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对我来说已经不再困难,但如果去探究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否严谨,探究文章的论点和案例是否匹配,能找出很多的机会点出来。对我来说,同样的模式写更多其实意义并不太大,我当前真正需要提升的点恰好就是写作本身的逻辑。

跟师北宸老师探讨之后,我在近期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去研究写作本身的“底层逻辑”。我有幸最近参加了师北宸老师最新一期的写作训练营,跟其他200多个小伙伴一起去通过仔细拆解一篇一篇的文章,把文章打散,然后像拼积木一样组装起来,看懂每一篇文章的脉络。我们只有真正看懂一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我们才能写出来。不仅有一起成长的同伴,也有认真负责的“班助”及时给我们反馈,我们也能通过学习其他小伙伴好的案例来进一步找到我们自己的机会。

最让我感动的是,师北宸老师在咨询结束之后,也持续地给我建议,启发,在关键的时候推我一把。他是真正站在我的角度去帮我理清头绪,找到破局点。他持续给我的价值,在我看来也远远超过了我所付出的东西。

师傅领进门,修习在个人,唯有精益求精方能不愧于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