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6 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爱对方,只是爱自己的表现
看完《窄门》这本书,可以说这个“窄”字非常贴合这本书的内容,在信仰与爱情之间,是不是信仰真的就是告诉我们唯一、独一、纯粹到只能让自己一个人的身影通过?这本书是在讲一段充满遗憾的爱情,也是在探讨信仰指引我们如何抉择的路径。阿莉莎为了成就自己的美德,选择把爱人杰罗姆“让”给自己的妹妹。在她的世界,得知妹妹对杰罗姆的爱之后,她认为谦让是成就美德的选择,成人之美是主的旨意。而在她出让爱人之后,妹妹并未因此心生感激,也未能如她所愿,两个人共结连理,妹妹选择了一个丑陋的男人结婚。她又自认为妹妹跟妹夫之间没有爱情。在与杰罗姆的书信往来中,她所追求的是精神世界中塑造的杰罗姆的模样,而在对方上了多年学之后,她又自卑到认为配不上对方而选择守着自己头脑中的世界。两个人几次见面,说话都吞吞吐吐,害怕沟通,因为沟通会打破对对方的虚化,现实是自己所不愿接受的。杰罗姆对她持续的爱意反而成了她的枷锁。
我在看的时候就感觉很憋屈,为什么不能打开天窗说亮话呢?究竟在怕什么!我试着把自己放在他们那个年代去想,一个女孩子除了看书、刺绣、园艺、家务,没有其他生活内容,思想走向僵化封闭也是可以理解,而男孩子随着参军入伍、外地求学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女孩子的自卑感。能够成全别人是对自己的馈赠,阿莉莎显然如同双手捧心奉上却被人丢弃一旁,爱情怎么是可以出让的呢?把爱的转赠当做自我的美德,这是多么荒谬的观点,而支撑她走下去的不是现世与爱人的相守,却是死后可以在离主最近的地方相见,这种畸形的爱情观是基督教对人性的扭曲导致,还是扭曲的人只能领会到狭窄的教义呢?我不了解基督教,但我认为无论哪门宗教,精髓都是劝人向善向好的,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可能真善美没有统一的认知标准,所以同样的经文会读出不一样的价值观吧。最终阿莉莎只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爱对方,而自己的世界又越缩越小,以致于一定要折磨自己才觉得是在爱着对方,病态的表达是不想揭去面纱,其实还是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这种畸形的爱自己最终把自己送进坟墓,不知道在奔向主的道路上,阿莉莎是否成全了自己对教义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