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问道‖(十二)问道第十一章:无用之用
卓兮紧紧跟随在老子身旁,二人迈着沉稳且徐缓的步伐,离开函谷关。
函谷关外,尹喜满怀着不舍与敬意,前来送行。他伫立在原处,目光始终追随着老子与卓兮渐远的身影,许久未曾挪动脚步,亦无归去之意。
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对老子离去的深切惋惜,以及对于此次分别后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逢的怅惘。寒风肆意地吹拂着他的衣衫,然而他仿若未觉,整个人犹如雕塑一般,就那般地站立在那里。
他的双手不由自主地紧紧攥起,似乎妄图抓住这即将消逝的光阴,留存与老子相处的丝丝缕缕记忆。周遭的枯草在风中杂乱地摇曳,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场别离轻声吟咏、幽幽叹息。
此刻,天际刚刚透出些许微光,天只是微微亮而已。卓兮跨坐在牛车车辕上,赶着牛车,车轮在崎岖的道路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老子则安闲地坐在牛车上。冬日的清晨,寒意如尖锐的獠牙,肆无忌惮地侵袭着每一寸空间。周围的景象一片萧瑟,树木早已脱去了繁茂的枝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颤抖。
地上的枯草被厚重的寒霜紧紧包裹,宛如覆盖了一层银白的铠甲,在熹微的晨光中闪烁着冰冷而又脆弱的光芒。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也隐匿在朦胧的寒雾之中,影影绰绰,宛如沉睡的巨兽,散发着神秘而又冷峻的气息。
天空中,为数不多的几颗稀疏晨星,还在顽强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似乎不甘心就此被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所取代,在与那渐渐逼近的光明做着最后的倔强抗争。
牛车那沉重的车轮声,在这寂静而又寒冷的清晨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冬日原有的沉寂。
老子双手轻柔地搭于膝上,其历经岁月雕琢的面庞之上,神情平和,恰似一泓静谧的湖泊,令人难以窥探其中蕴藏的无尽智慧。
“圣人,”卓兮启口道,声音低沉而明晰,“我在学习‘卅辐同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shān zhí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各个版本的解读皆有所异,请为小子解惑?”老子微微一笑,那笑容仿若春日里和畅的微风,温暖且宽宏。他的目光投向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仿佛那山峦背后隐匿着宇宙的玄奥。
“此篇所论乃无用之用。”他徐徐说道,声音沉稳而悠缓,“其中有一句:‘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此句之意为,车的价值并非在于它的轮辐,而是在于轮毂的空无。恰似我们平素所见的陶土所制之器皿,正是因其内部的中空,方才有容纳物品之功能;又如建造房屋之时,墙壁围合而成的内部空间,才致使房屋能够供人居住与活动。这种无用之用的理念,不单体现于器物之上,更是贯穿着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之中,需要我们凭借一颗敏锐且沉静的心去体悟和领会。”
卓兮微微颔首,然而,他的双眉依旧轻蹙,心中仍旧存有几分困惑。“但是,在有些版本的解释当中提及‘有’与‘无’的关系,似乎对于‘无’的理解皆有所异?”他的目光里盈满了对道的渴盼,急切地期望能从老子那里获取更为明晰的答案。
老子轻轻摇了摇头:“诚然,诸多解读皆试图将‘无’与‘有’之间的关系予以割裂,然而,真正的智识在于二者的统合。‘无’绝非纯粹的空无,而是潜藏的可能性。恰似一只空杯,唯有当其为空之时,方能盛纳更多的水液。这便如同一片未曾开垦的荒土,看似荒芜且无用,实则蕴蓄着无尽的可能,只要施予适宜的耕耘与播种,便能结出丰饶的果实。”
卓兮听得全神贯注,他的眼神渐次变得敞亮,心中仿若豁然开朗。老子继而言道:“再如,‘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诸多时候,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那些看似无用之物。此乃生活的至理。就以树木为例,人们往往着眼于其木材的实用价值,却易于忽略它所供给的清新空气与优美景致,这些看似无用的部分,实则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效用。”
牛车在山道上颠簸行进,发出嘎吱嘎吱的鸣响。卓兮一边赶着牛,一边审慎思索。他忆起自己往昔所追逐的那些名利与地位,那些曾经令他心潮起伏、夜不成寐的事物,此刻在老子的言辞面前,显得这般虚妄与空洞。心中涌起一阵深沉的反思,仿佛过往的岁月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他内心的迷茫与迷失。
“那么,圣人,您觉得我们应当怎样在这个喧闹的尘世中觅得真正的‘无用之用’呢?”卓兮抬起头,满怀着期冀望向老子。
老子微微一笑,目光温和且明澈,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斗:“此需内心的宁谧与自省。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冗余的欲望与执念,回归本真。正如茶水,澄澈而纯粹,方能品悟出其中的甘美。于这纷繁芜杂的世间,我们时常被各类诱惑所蛊惑,被无尽的欲望所驱遣,唯有让心灵回归宁静,如同清澈的湖泊,倒映出真实的自我,方可发现那些被漠视的‘无用之用’,进而领悟生活的真谛。”
卓兮的心中猝然涌起一阵仿若春日暖阳般的温煦暖意,仿佛于老子那字字玑珠的言辞之中,恰似于黑暗里觅得了熠熠明灯,终究寻得了生活前行的路径。他目光灼灼,继而问道:“还有那些‘木’与‘器’的譬喻,您认为有何深意?”
老子微微颔首,其语气中徐徐透露出一缕欣慰之情:“‘木’与‘器’的对照,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与表象。木头的存在发端于天然,未经斧凿雕琢,蕴含着最为原始、最为纯粹的生命力量。而器物的运用实则是人为加工之后的产物,是人类依照自身的需求和欲望对其予以改造。我们于这尘世之间,屡屡深陷于对器物的狂热追逐之中,为其外在的华美和功能所蛊惑,进而忽略了木头本身所具备的质朴价值。唯有回归至自然的怀抱,摒弃那些浮华与虚妄,方可触摸到真正的和谐,体悟到天地之间那宁静且强大的力量。”
卓兮心中感受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舒畅轻松,仿若肩头的沉重负担瞬间卸落,似乎在老子的殷殷教诲之中,他窥见到了生活的别样可能,那是一种远离喧嚣与纷扰,复归本真与宁静的模式。
牛车持续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徐缓行驶,夕阳的余晖仿若金色的薄纱,渐次洒下,轻柔地映照在卓兮的面庞之上,仿若为其披上了一层绚烂的金色华彩,使他的面容愈发显得坚毅且充满希翼。
“怎样才能于道德与现实之中寻得平衡呢?还请圣人赐教。”卓兮再次问道,此刻他的脑海中犹如走马灯般闪过自己往昔对于人情世故的诸般思考,那些困惑与迷茫于此刻急切地期盼着老子的智慧予以指引。
老子微微一笑,那眼眸之中瞬间绽出智慧的璀璨光芒,仿佛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的玄奥:“此需依靠内心的觉醒与坚毅。道德,实乃我们心灵的指引,你看这启明星,为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而现实,则是我们脚下必须踏行的道路,布满了坎坷与荆棘。唯有将二者紧密融合,以道德作为指引,勇敢地直面现实的挑战,方能于这纷繁芜杂、充斥着诱惑与陷阱的世界里觅得前行的方向。正如那三十辐,唯有在轮毂的空无之中,方可相互协同,形成真正坚实耐用的车轮。”
卓兮闻后,心中犹如被投入巨石的湖水,漾起层层叠叠的波澜。他深切地意识到,老子的智慧不单是高深莫测的哲学训诲,更是一种贴近生活、沁入人心的艺术。
太阳在遥远的天际边缘,缓缓地、一点点地升起。起初,那只是一抹微弱的光亮,仿佛是黑暗中撕开的一道小口,透出丝丝缕缕的希望之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光亮逐渐增强,变得越来越耀眼夺目。
终于,太阳完全挣脱了地平线的束缚,整个儿地展现在天空之中。它那炽热而璀璨的光芒,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四周播散开来,仿佛有无尽的力量在其中涌动。
这光芒如同一把神奇的利剑,迅速地驱散了寒日里那弥漫已久的寒冷与阴霾。原本被寒雾笼罩的大地,在这温暖光芒的照耀下,渐渐地显露出清晰的轮廓。
山川、河流、田野、村庄,都一一被阳光照亮。那原本凝结在草叶上的寒霜,在阳光的轻抚下,化作一颗颗晶莹的水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在为太阳的升起而欢呼雀跃。
寒日里瑟缩着的生灵们,也在这温暖的阳光中舒展了身躯,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的回归。鸟儿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这光明的到来而庆祝;树木挺直了枝干,尽情地吸收着阳光带来的能量,准备迎接新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