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当敏于行而讷于言
01
孔子一日曾与几位侍坐的弟子闲谈,让他们谈谈志向。子路性子急,孔子话音未落,他就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套。
可子路万万没想到,他这一通情感流露,却让孔子转身就赏了他一声冷笑,这热脸可是大大地贴上了凉屁股。
孔子事后也解释了冷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不是说你讲得不好,而是你这沉不住气的劲儿,太不像样。
孔子一直强调“敏于行而慎于言”,遇事须机敏麻利,雷厉风行。可讲话最忌“抢”,一定要思虑清楚,等时机恰当,再慢条斯理地说出来。
急着发话,本就易失之慎重。即便话本身没什么毛病,若说话的时机不成熟,好话也多半成了坏话?
君子,当敏于行而讷于言02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职于海军时,一位朋友向他打听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一座岛上建潜艇基地的事,罗斯福看了看四周,仿佛是害怕别人注意,然后轻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守秘密吗?”
朋友回答道:“能,当然能!我会守口如瓶!”
罗斯福笑了笑,接着说道:
“那么,我也能守口如瓶。”
“定谋贵决,机巧贵速,机事贵密。”
谋者之心,机事之密都不可随口而出。宁因不言被人责怪,毋因多言惹祸上身。
守住了口,不吐露他人的秘密,也就守住了自己的品德。“定谋贵决,机巧贵速,机事贵密”,不吐露自己的秘密,也守住了成大事的智慧。
一个和尚曾传授贾平凹成就大事的秘决:心系一处,守口如瓶。何谓守口如瓶?
他人是非,不如不言;
人云亦云,不如不言;
言而不当,不如不言;
旧事重提,不如不言;
知而不行,不如不言。
真正的智者,知而不言。
君子,当敏于行而讷于言03
东晋时期,王徽之三兄弟曾到太傅谢安家里做客。王徽之和王操之说话较多,且谈的多为琐事俗事,而王献之简单问候之后再无多言。
事后谢安的宾客问这三兄弟谁更胜一筹。谢安认为是王献之,其理由是“吉人辞寡”。
把该说的话说到就可以了,不必啰里啰嗦个没完,那样反而会“败品”。即中国人常讲的“多说无益,点到为止。”
话语多了难免会有疏漏有失误,会给人以口实,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而且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没有后悔药可吃,所以先贤们谆谆教导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
楚汉战争早期,项羽攻破函谷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称霸诸侯。
志得意满的项羽有了返乡之意,随从韩生劝阻他可以在关中称霸,但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说道:“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项羽听到韩生这句话后恼羞成怒,将韩生斩杀。
韩生非常聪明,对楚汉战争时的政治格局有着清醒的认知和高屋建瓴的识见,如果能够正确发挥才智,假以时日,应该可以成为像张良那样的智谋之士,助自己的领导成就一番霸业。
但可惜的是,此人有个致命缺陷,话多,不研究自己说话对象的性格又不懂收敛,有些话肚里想想就可以,不必也不能说出来,结果韩生因说了不该说的话得罪项羽而丢命,代价太大无以挽回。
反观汉文帝刘恒。当陈平、周勃等一帮帝国老臣诛灭诸吕,派人迎接代王刘恒去长安就皇帝位时,面对这“从天而降”的大馅饼,刘恒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冷静应对谨言慎行。
对内与群僚开会讨论、征询太后意见,对外派舅舅薄昭前往帝都打探情况,即使已经确定要即位了,刘恒依然不私自接受太尉周勃呈递的天子玉玺。
经过群臣上表礼让等程序后刘恒才正式入主未央宫,成为汉帝国一代雄主,开创文景之治辉煌篇章。
讷于言可以让你勤于思。勤于思可以让你敏于行。讷言并不是内心的迟钝木讷,而在于由思想深沉形成的一种浑厚含蓄。
多言者,锋芒毕露,引人注目,虽风光一时,但却难以持久。往往会遭人嫉妒陷害,难得善终。而讷言守拙者,虽一时蒙尘,但却可守中,避开芒刺,笑傲江湖。
老子曾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做到“大辩若讷”,守静慎言,自然寡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