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文19:阶层焦虑Vs精神家园

2019-01-30  本文已影响98人  烈性无害女子

原文链接: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

我最讨厌的感知觉就是饥饿,对我而言,饥饿是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时间一分一秒过的格外缓慢,空虚感会从胃一直蔓延到心,人不再限于对食物的渴望,而是深深地痛苦地想要吞噬掉一切由心发出的念想,无限膨胀的欲望令人恐惧,只有在深度饥饿的时候,我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可怕的人。

然而,我还是读完了这篇文章。

一、拆解

标题

跟北大生养猪,北大生卖烧饼这样的标题有所不同,它的不同在于“决定”二字,这突出了主人公的主动性。可能只是看到“北大生”和“送外卖”两个词相连,就足以吸引多数人点开了。但,请品一品“一个北大毕业生去送外卖”和“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之间的区别吧。它让我想起诸如“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这样的标题,“决定”这个字眼里有力量,更有故事。

尤其恰逢新旧交接、跳槽季,这个选题蹭到了时间热点。一线城市的白领青年们正在返乡,他们要面对的是亲朋好友(或是善意或是恶意或是无意)的询问,工作如何,感情如何,收支如何,如何面对至亲如何面对自己,焦虑感由此而生。

而都市青年焦虑感的根源或许发自一个亘古以来的思索——我是谁。当我一天天做着同样的工作,当我复刻着别人的生活,重复着被千百万次经历过的人生,我究竟是谁?

引言

一句话总结故事,比标题更进一步的是,指出了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想不清楚的问题”,这个交待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很难激发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群,不过,也算是进一步筛选了读者吧。

对目标读者来说,还是能产生好奇的。

章一:为什么会去做外卖员

主人公觉察到自己陷入了“复读模式”,抛开都市生活光线的表面,本质上自己仍和父辈一样,没有进步多少。这一觉察让人感到人生索然无味,更糟糕的是,时代和人潮在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落后”的焦虑无时不在。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强烈膨胀,让自己对这种焦虑又产生了抵触。焦虑和反焦虑的碰撞在主人公身上无法调和,由此,他干脆把自己放置到社会底层,开始了一场实验。

“我现在已经来到了你告诉我的底层,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

“父母把我供到大城市生活,但我并不比我的父母进步多少,想到这点时,我就觉得人生有点索然无味。大家总是遇到差不多的抉择,差别的只是场景,所以人早晚会被社会规训得一模一样,不会因为我享受了一些中产阶级的生活而改变。”

这部分内容与其说是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去做外卖员,倒不如说是揭了广大年轻人的底,说了大家都挂心上的事。

相当于药品说明书上的“功能主治”。

章二

进一步解释原因。

我18岁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做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再跟着大家走。(中略)我已经做了很多合理的事情,但结果对我而言,反而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觉得做点不合理的东西,说不定会有合理的结果。

这章篇幅长,也是大家“想看”的一幕——周围人的态度。对话过程比较有趣,可读性强,有点读剧本的味道。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适合自我反思的问题:打破现状能动摇问题的根源吗?

章三

描述自己的送外卖生活,满足读者的窥私欲,章末描写了一些自己的改变和新的想法。

到底拥有了如何鲜活的灵魂,才能从繁杂的生存中发现有趣啊?

章四

继续有的没的说故事,外卖员群像。

想想互联网也挺公平,给了大家一样活下去的机会。

章五

有的没的说故事。

章六

可以单独当一篇散文看。主要是作者的转变和心路历程。

“他说很多人并不把自己当人看,你们在我面前是学生,在家长面前是孩子,但是你们要知道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不要自我阉割和否定。”

“三四线并非容不下灵魂,问题是我根本没有灵魂。我不应该指望着那些“至少”来给自己定义,我应该先成为一个人,然后再继续前进。”

“时代一直在和我打招呼,它不断变换着身份,有时是辛苦的工作,是严厉的父亲,是高就的同学,是启蒙的老师,他用世间一切棱角向我袭来,敦促我坍塌。如果我变成了废墟,我将随风而逝。如果我坍塌为真理,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斗一斗吧。”

章七

有的没的说故事,给亡故的爷爷写信。信的内容算是全文主旨吧——守卫精神家园。

二、反思

重新读了一遍,发现自己get不到作者的“深意”(如果有的话)。它像是一篇漫长的命题散文,最后突然点题,集中性地开始解释主题。so,对抗阶层焦虑的法宝就是回归、铸造精神家园——就这么一句话,完了?

我有种在狂烈的饥饿感驱使下,胡吃海喝一通,结果发现是个梦,肚子还不合时宜地叫了一下,的感觉。

之后,我又找出了后续报道《张根:送外卖是阶层焦虑的一次自杀式治疗》

看完后,有些挫败感。我想我很难跟这篇文章产生共鸣,大概个人水平不够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