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随笔记《日常小记》生活随想

第六十八天:未来规划

2021-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蕉下客deer

12月24日,周五,晴,3至18度

上午核对工会收支,我做数字工作的效率真不及一般人。计算器摁了八遍,才将日记账上的余额计算准确,并与银行账户的余额对上。好在工会账目不多,否则整天趴在上头也算不清楚。读古代经史,一读到天干地支及星宿排列,脑子里就轰得冒起白烟。读西方哲学,一读到哲学家们举例物理数学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我就变成不识字的文盲。其实读哲学能通数理化是最好的,尤其西方哲学从几何、代数中演化而来。而中国的哲学源头也可追溯到观天象识地理,还有那几卦几爻,一下就绕晕,这辈子都不敢碰《易经》。

今天十几号中介来看房,散去后,便无有下文。现在二手房市场只是中介与房东的自嗨。平静的心又被房子搅乱。每一次手机响起,都让我灰暗的心腾地亮起,接通后,推销房产的、送快递的、年终福利商家(她还打了两次)……晚上散步回来,一个未接号码,在如此关键的时候,怎可不随身携带手机呢?打回去,说打错了。顿时,鸦雀无声。

问夫,这房地产还能复兴吗?明年某大开了是否会好起来?夫说,只会使政策转向成为定势,现在还仅是露出点苗头。那我们的房产死了吗?只要有人要,就不计成本卖掉。可是连问的人都没有。两幢大房子,一幢也没人问。以前读过一本谈日本房产的书,书里写着日本除一线城市外,一些小县城的房子都整栋整栋空着,中产阶级的资产化为泡沫。唉,不想了。如果没办法改变现状,那就安于现代,不再急迫地想通过换房来换种生活方式。其实房子大小,与能不能静心读书毫无关系。

给自己定几条规矩:不再关注朋友圈的中介广告、不再想房子的事、只要有人相中房,不论多少都卖。

公众号上房屋转让的文章点击量已达740。上班时遇见总工会主席,问我为何要卖房。那文章都是文友转的,我自己都没发朋友圈,县城毕竟小,大家一看都知道是我家。写了也无毛用,早知不写不发了。

顺便翻了翻公众号上的旧文,仔细读了两篇《论语集解》,发现写得挺好的。几乎将史上不同的注解都囊括在内,功课做得很扎实,就照此思路、语言风格写下去也未尝不可。不只是我这样的“小白”在写作过程中一时定不了调,钱穆先生在写《论语新解》之初也是在用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上难以抉择,写现代文受众大,但很容易造成古意流失。写文言文,就只能面向一定层次的读者。钱穆先生最终还是选择文言文。我写《论语集解》,本意只是为自己做的读书笔记,阅读量少的确会打击写作的积极性。公众号上的点击数仅三四十。但有些事,只要自己认定值得做,实在没必要顾及他人的口味。待你做成了,兴许会成为引领众人口味的发明家。就像戴老师,每天在群里发的那些繁体字、文言文书写的读书日志,又有几个人会一字一句认真读,很多点赞的,估计都是冲着这份才华和坚持。

我的写作可以说是在网络里培养起来的。网络里写作特点就是即写即发,即时接收读者反应,这也养成了我对即时互动的依赖。我没有反复改稿的耐性,觉得都已经被人读过了,还改它做甚。我也常会因点击量少,而下意识地去迎合读者。网络写作加剧了我的自恋情结——为别人眼中的我而写,从而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

再次明确未来的生活规划:

一所有爱好中,我最喜欢读书。美食一日三餐少不了。书法和游泳当作每日固定动作,不做过高要求。

二所有的书中,我最喜欢读《论语》、《红楼梦》、李泽厚。首先要将所藏的《论语》注本、李泽厚著作全部读透。《论语集解》的写作,一方面参照古注,一方面吸收李泽厚的思想,并通过他打通中西哲学脉络。《红楼梦》将是我最后读写的书,综合前面全部的哲学积淀,解读《红楼梦》。

三继续本着精简生活的原则,凡物质方面的需求一减再减,由繁化简。无用之物,包括房子、书尽可舍弃。衣饰简朴,形同僧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