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灵深处寻觅光明文学世界

建立起精神性的自我

2018-07-17  本文已影响10人  月下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最聪明同时也是烦恼最多的一种动物,因为聪明所以欲求就多,因为欲求多不如意的事情也多。我们每天都在忙于利用生命去竭尽所能地占有和享受,而所有渴求去满足的欲望恰恰又是一种束缚,它蒙蔽了人认识自身的心灵之眼,使自我在肉体感受的海浪里挣扎翻滚而不得解脱。可欲望背后必然是繁华已去的落寞,于是人们就有了“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感慨。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人生所有的美好经历都要消散,如同痛苦的悲叹终成泡影,一切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而“我”也在虚幻中归于虚幻。

作家周国平认为:“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的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一个精神性的自我足以安抚自己肉身的渺小和无奈,它是我们真正快乐的所在。外物虽然重要,但我们对外在世界的看法更重要。我们最真实地活在自己的心念里。大哲叔本华言:“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快乐是他的心灵。”所以我们应当善于从自身的精神世界中汲取快乐,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再有钱也是贫穷的一生。

那么什么是精神性的自我呢?孔子教导我们要君子不器,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而当志于道。只有在万象纷呈的世界里,悟得了天地之道,我们才能培养起自己的信仰,才能泰然应对无常人世的千变万化。而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精神性的自我。那么道又在何处?在我国传统文化主要的儒释道三家中,不论儒家的忠恕之道,还是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及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它们无不在告诉我们天地之道就是放下小我融入大爱。世界上的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而人的一切在于爱,一切为了爱。思想家雨果曾说:“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伟大的托尔斯泰说:“人们以为靠自私为生,其实是爱才使他们得以生存。”而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这样说道:“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物种得以存活,如果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想拯救这个世界和每一个居住在世界上的生灵,爱是唯一的答案。”他接着这样赞美爱:“亲爱的,我们就得承认爱能降服一切,爱超越每一个存在和任何存在,因为爱就是生命的精髓。”人生的意义是在爱中慢慢生成的,只有爱可以抵制生活的寂寞和虚无,也只有爱可以超越生死而驻于永恒。那么精神性的自我应该要走出有形物质和享乐主义的牢笼,从而绽放爱的无限自由,以献身于社会和大众为快乐,在爱的付出中求满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