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摄影读书

冬天简书(十一)

2024-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倚然君

      这人世间的好呀,有的是大家都能共情的,还有的是各自不同感受。如果非要用一个标准硬套,非要把自个感受强加于人,哪怕是出自于真心实意,也未必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毕竟不是当年了,当年大家都穷的时候,吃饱穿暖是大家共同心愿,有个啥想法、主张,很容易一呼百应。现在啥年代了?打从日子好起来以后,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借用一句老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确实就是这样一种状况。

      就拿咱们当初来澳洲这拨人来说吧,虽然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共情的东西可不少。年龄相差不过几岁,人生经历也大同小异,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也几乎共同存在。由此相互之间都有了抱团取暖的愿望,有了想从对方身上释疑解惑的需求。那时大家在一起聚会也多,感觉总有聊不完的知心话儿,也因此共同携手,度过了不好过的那段岁月。可逐渐的这种交往,随着分手时间的远去、随着彼此对陌生环境的熟悉、随着对共情需求的减弱,联系交往也越来越少。在我的记忆里,最早一起就读的英语班同学,除了建有的一个同学群,标记着当年曾经一起的存在,已经有好些年没在一起相聚了。或许在大家的内心里,对交往又有了新的选择和认识。

      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这样一种“喜新厌旧”的人际交往,就是缺乏真情的表现。从某种角度上看,如果人际之间缺少了共情,非要勉强的维持,就会存在无效社交的嫌疑,还不如顺其自然的好。前几天去到南区、凑巧了碰上好几位数年不见的老同学、老邻居,初见觉得有几分面熟,名字一时间叫不出来。分手之后还老是回忆,是在哪认识、怎么认识的?当所有真实浮出水面之后,才由衷感叹,当年多么熟悉、亲近的人呀,咋就变得这么陌生,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了呢。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布里斯班河畔随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