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陋室铭》

读书人所需要的淡泊与自由、志向与操守,都在刘禹锡一篇《陋室铭》里。千古名篇,读罢气定神闲。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第一个字是“山”字,的确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表达了山水因仙龙而殊,为下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做了铺垫。这十六个字传诵千古,联系上下面的八字其实有自命不凡的意思,但是说得十分有道理,竟让人觉察不出来是在自夸。刘禹锡的陋室大致有几种说法,那不重要,不论是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和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陋室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好美。最近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古老的房子,那些年代已久、有故事的建筑,往往都有那种绿色的青苔,我认为那很美。刘禹锡这篇文章的写法极其凝练,有底蕴的苔痕和养眼的绿色描绘的惟妙惟肖,一下子提高了陋室的自然品味。想起很多文人墨客都都青苔情有独钟,大概都是喜欢它与石、水为伴,既有冷峻的丰富,又有至柔的性情,那种或新绿或墨绿的颜色,总让人心情愉悦。在襄阳的时候,我常常特意造访那些古老的陈迹、在夫人城的城墙石缝里、道板上,在米公祠的砖瓦间,这些青苔也许是新长成,但是那些或丰功伟绩守护一方、或挥毫泼墨逸兴思飞的古代先贤和我们看到的都是浸润的明亮的绿色,看着仿佛回到了久远的年代、隐隐有岁月的回声。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可以说脍炙人口、被引用最多的一句已经不消多说。文人雅士性情相投,在一起亦可谈古论今、亦可针砭时弊,多名惬意的一件事情。刘禹锡本人有大才,他的诗歌也有很多经典传颂的名句,如《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之浪漫双关、《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言简意赅却别有意味、《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人世间沧桑变幻、《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何其大气、《酬乐天》系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品味乐观与希望、“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简言真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慨时空变幻,佳句多多,此处只是沧海拾贝。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佛系禅心文人雅士的高端境界,颇有一种隐士或者摆脱俗事之外的静怡。文人的书房,其精髓并不在于是不是简陋、而在于是否能够静下心来读自己喜欢的圣贤经典。心下无事,便是人间仙翁。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最后引用孔圣人的话颇有几分风趣,而前面的一句则文以明志,说出了作者的志向。刘禹锡常常以“卧龙”自居,以诸葛亮为偶像,在实职为官的时候非常勤勉。而巧合的是,刘禹锡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大家一定很熟悉这位王爷,因为刘备也是刘胜的后代,从以上来看,刘禹锡颇与三国蜀汉有些渊源。
因为一生为官,对不一定十分得志,饭刘禹锡的陋室绝对不会很“陋”,我的感觉他强调精神上的富足,就要反衬所居并不要太奢华。而抚今追昔,对于我来说,则居住过许许多多真正意义上的陋室。小时候居住的温馨老屋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欢笑、后来新屋有一间小小的房间是我敝帚自珍的独立空间、后来高中和大学的寝室真的可以算上是陋室,条件不是很好,而参加工作之初单身宿舍之外的几处临时居住点,也就是有自己居所之前的那六年,也是辗转腾挪了几个“陋室”,那些住处的确简陋,却有着难以磨灭的回忆。在南厂、北厂(当地人对某些地点的俗称),年轻而梦想斑斓的我颇有些“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感觉,那些中文的或者外文的书籍也随着我“颠沛流离”,成就了那段岁月唯一不可辜负的书香。
刘禹锡的时代是晚唐,纵有浪漫情怀加上磅礴大才,奈何郁郁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陋室铭短短八十二字,把作者的志向表达得清晰透彻,也写出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