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一万年:五年级古代文明总结之一
一、概述
古代文明板块是五年级课程中非常核心与重要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中,孩子会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角,以神话故事、文明史诗的叙事方式来追溯、感受、体验和经历,从古代印度,古代波斯,古代巴比伦一直到古代埃及,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的文明发展历程。
1.1 孩子们为什么要在五年级学习古代文明板块?
古代文明的学习本质上是对孩子发展状态的一个呼应。每一个文明实际上对应了孩子之前的一个发展阶段,孩子通过追溯不同时代纪元的古代文明,从潜意识中又经历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整个意识发展过程,从中感受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感受到不同文明类型特质。这里的重点并非是记忆或深刻理解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中的具体细节,而是通过故事、艺术活动、扮演、复述、手工、绘画来体验一场穿越之旅:孩子从神话走向了历史,从过去走向了当下,从久远的、混沌的、无时间的意识慢慢发展出时间感,从浪漫、混沌、整体的感受中去酝酿与生发“精确”。
1.2 同时学习这么多古代文明会不会蜻蜓点水,不够深入
用四周到五周的时间学习四、五个源远流长、沧桑厚重且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确实内容多、时间紧;此外为了要让孩子生成感受,还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环节和艺术活动,不能太赶太快;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所以需要我们在目标、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上十分清晰。
目标(History 即 His Story)
五年级对古代文明的学习并不聚焦在文明研究深入性、对考古或历史的精细化研究上,而是通过聆听久远的故事(往往涉及创世与英雄传说,再次呼应了三、四年级的学习),并从该文明的最典型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来体验和感受文明特质。
内容选择(有舍有得,突出主线)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去选取每一个文明中最经典的文本,往往是古早的史诗、传说。例如:在古代印度中我们就选用了《吠陀经》与《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经典与史诗中的故事;在古代波斯选择《波斯古经(阿维斯陀)》;在古代巴比伦选择《吉尔伽美什》;在古代埃及选择核心的“拉神创世”、“九柱神”、“奥西里斯与伊西斯”、《亡灵书》等内容;古代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诸神”,“普罗米修斯”,“潘多拉的盒子”,并从“特洛伊战争”中将神话传说逐渐过渡到历史。
时间安排(脉动学习与长线氛围)
古代文明板块的学习,如果是集中的四周或五周学习,那么每一个文明就只有1周左右的时间来讲述故事、艺术体验,很难让孩子沉浸其中并慢慢生成感受。所以在时间安排上采用“间隔式安排”,即一周古文明主课,中间插徒手几何、数学板块内容,但在故事和艺术活动上延续之前的古文明。所以形成了一个1/2 + 1/1 + 1/3 + 1/4 + 4的穿插间隔式的板块安排。虽然会在其他板块的进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整个学期中都形成了一个“古代文明”的感受氛围。孩子在不同文明的学习中能够沉浸其中,有所感受。每进入一个文明,孩子都有一种深入去感受和探索的热情,也正好在古代印度的学习期间,孩子们去了北京的世园会印度馆亲身感受;在古埃及学习期间,正好有家长去埃及学习,回来时给每个孩子都送了莎草纸的绘画。
1.3 对比中学习:通过他者的镜子来看到自己
在多种文明的穿越中,在不同史诗传说的聆听中,孩子看到早期的人类文明所具有的共性与差异,例如:大洪水的传说、诸神的战争、文字的发明、对生死的态度等等。孩子都会在故事的讲述中去体会,不经意地进行对比,这也恰恰是华德福教学中对比学习的特点。在系列的学习中,孩子会自发的形成文明故事中的对比,相似之处呼之欲出,而差异之处也显得更加鲜明。这种对比中的张力,强化了孩子的感受(非智性的记忆),更能够体验和识别文化文明的特质与差异性。理解不同古代文明是这样,理解中国文明也是这样,通过他者的镜子来看到自己,我知道我是什么,我也知道什么不是我。
当然,对于现阶段的孩子,很多感受和体验还无法有条理的、有逻辑的陈述或输出。但这种从活动与感受中生成的东西,无疑滋养着孩子对于不同人类文明的亲近感,为他们未来发展出跨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培育了土壤与基础。
1.4 知其然,发展知识联系,感受所以然
在不同文明的学习中,还有一条隐蔽的线索,那就是不同文明的孕育环境。是出于大河之畔,还是受益于海洋,是四季分明,还是热带温润。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降水塑造了不同早期文明的样貌,这种样貌刻划出人类早期聚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类型等等。
例如古印度的热带湿润气候,让人们即使不事生产也可以通过野果来生存,因此婆罗门、沙门等修行者可以去隐居丛林,或对现世生活不太在意;古印度的圣人或隐士,甚至是后来成佛的尊贵的悉达多,都可以摒弃了生活的享乐,也可以没有工作,希望通过自我的修行获得梵我合一的解脱或圆满。而古代波斯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夏天酷热,冬天寒冷的气候。特别是冬季凛冽的寒风从伊朗高原上横扫而下,生存环境与印度完全不同。波斯有死寂的沙漠,也有非常富饶的土地。所以波斯的文明中对于尘世的生活与生产比较重视,也开始信奉神祇,在光明神与黑暗力量的斗争中,通过虔诚的追随和信仰获得死后的福祉或解脱。
孩子在一种介于浪漫与精确的感受中,发展着地理、历史、人文等等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感受“其所以然”。这样的早期文明感受同样可以反哺到“地理板块”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地人的互动”中所蕴含的东西。
二、生命的一万年
如果我们不从宏观的、人类意识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关联和线索,我们必然会陷入到浩如烟海,灿烂辉煌的历史知识、考古发现、文明遗迹、文化典籍中去,迷失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细节之中。这不仅会让教学工作难以推进,也会使得我们带给孩子的内容无法被11岁左右的孩子消化,成为内在郁结的“石头”而非滋养心魂的“养料”。
当我们能站在整个人类意识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每个文明时。我们实际上也在回溯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全部发展阶段。
我们都经历了物我一体、混沌合一的幼儿阶段。类似于一年级的孩子,我们在童话中感受着整个世界给予我们的生命隐喻和世界印象。这也可以类比为古印度神话所带给我们的精神内核。而我们在二年级所分化发展出来的两级意识: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动物性与圣人性,又在古波斯神话的两元论中得以呼应。我们在三年级九岁左右所经历的自我分离:感受到的孤独茫然、对于世界起源的好奇、对于生死的困惑与恐惧;以及四年级所萌发的内在力量、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自我定位需求,在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以及古埃及神话、传说、金字塔、木乃伊中得以回答。而我们在五年级中所要发展的平衡与优雅、勇气与希望、对美的追求。在古希腊文明的特质感受中得以点亮。顺便说一句,所有的这个历程在下学期的早期中国(古代中国文明)还会经历一次,孩子的内在意识发展在物质世界的文明发展中以隐喻的方式加以回应、点亮和满足,无疑是对孩子内在心魂的滋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生命并非七、八十年,从生命意识对应的人类文明史而言,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实际经历与穿越的是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