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死磕7年本科终毕业,他说,普通父母和成功父母,差别在这点
普通父母和成功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差别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看姚明的故事。
1
最近,姚明花了7年,38岁才本科毕业,过程有多艰难?
他说:“在校读书的几年中,我不止一次想过退出,特别是在上高数课的时候。”
作为一个篮球巨星,读本科比打NBA难。
交大的课程,对姚明来说,只有两种:高等数学和其他课程。
人到中年,回炉再造,姚明为的是兑现对父母的承诺:17岁踏入CBA职业联赛前,他承诺父母,运动员生涯结束后,一定要重返学校读完大学。
正是因为父母坚持,工作再忙、底子再薄,他也咬牙坚持,比普通人多花3年的时间投入学习。
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不停鼓励、不断鞭策孩子的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所以,爸爸妈妈,感谢你童年一直鼓励我坚持,让我成年后可以昂首活着。
2
去年热映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电影中,爸爸是前摔跤冠军,退役后希望儿子能实现他的世界级冠军梦,没想到妻子生了4个都是女儿。
他原以为梦想破灭。谁知,意外发现两个女儿有极高的天赋——每次和邻居男孩打架从未输过。
他决定把女儿们培养成摔跤选手,并开始了残酷训练:
5点起床训练、剪掉长发、不可以穿长袍、不能吃垃圾食品、和男孩子摔跤……
通往世界冠军的路上荆棘满途,被嘲笑被排挤、会受伤会失败,有辛酸有泪水。女儿们害怕、埋怨父亲,几番要放弃。
但是,在父亲的坚持和鼓励下,女儿们变得原来越勇敢、坚强。
最终,女儿们爱上摔跤运动,实现了父亲的冠军梦。同时,在印度这个女子地位极为低下的国度里,可以霸气地说出:为什么要被人挑选,她们可以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丈夫!
孩子所有的成就,从来不只是天赋使然,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坚持鼓励引导。
3
今年暑假,我根据对萌大宝的观察,也征求他的意见,给他报了个一对一的游泳课。
第一次课,学蛙泳压腿,萌大宝不习惯,哭得哇哇哇地。接着,又不肯把头放到水里面去。就连教练也一度认为萌大宝无法学好,做好了退学费的准备。
那天晚上回家,我按教练说的,在洗澡的时候让萌大宝在浴缸里带上潜水镜、泳帽玩潜水。
开始,萌大宝不肯,后来试了一次,发现并没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再试一次,还挺好玩的。就这样,萌大宝自己数着连续潜了7次。
晚上,我和萌宝讲故事,他用了蛙泳腿压腿的姿势坐着。
我发现他的筋其实很松,并不是不能压下腿,而是上课的时候被教练掰着腿,太紧张,没有放松。
我就告诉他,教练掰腿的时候,要顺着,不要跟教练的手对抗。
第二次课后,教练惊喜地告诉我:“没想到,今天进步那么大!”
结果,15节课后,萌大宝基本掌握了蛙泳的技巧。
他自己说,课虽然上完了,他还要继续去游泳。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事实上,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孩子学习一样新的技能,是要以尊重兴趣为前提。
但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段时间后,遇到了困难和瓶颈,仅仅靠兴趣是无法跨越这些障碍的。
这时候,父母的作用,就是不断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让兴趣变成特长。
当孩子享受到到技能的乐趣,才能驱使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4
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重点掌握“鼓励”方法和策略,不要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学钢琴,7岁时获得“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8岁时考过10级。
随着学习进入高阶段,原来每周一个半小时的钢琴练习,增加到了五个小时。
女儿适应不了,热情一下降到冰点。
当她决定放弃的时候,俞敏洪对她说了一番尊重并鼓励的话:
“宝贝,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
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
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
无论如何,我都会陪伴你,支持你。”
听了爸爸的话,俞敏洪的女儿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得到了鼓励和力量,从此之后,更加努力练琴。
学习,从来都是反人性的。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和刻苦,也需要父母的鼓励和陪伴。
孩子成长路上,父母有义务担负起责任,不断坚持和鼓励,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拼爹拼妈。
无关金钱,而是眼界和气度。
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孩子,绝不可能横空出世,背后必然有这父母持续的鼓励和不断的坚持。
最后,把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鲁的话,送给各位父母——这或许是我们父母鼓励孩子直面困难、学会坚持的最大意义。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