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昨天一个朋友向我请教家庭教育的问题,我当然是列举了一些关键的条目,都是我自己列入家规的精华东西,他听完之后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你是怎么教你儿子的”?
我瞬间听懂了他的意思,讲再多大道理都只是听上去很厉害的理论,就好像我每天写的文章,已经是做好沉淀之后的输出,就像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教化是在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中。
教东西也确实没有比教儿子更殚精竭虑了,只有对自己的孩子才能做到毫无保留、且想方设法令其接受。
所以“怎么教儿子”确实问到了要害处。
我的回答是:一个为人之道的关键认知,需要至少十个不同角度的故事才能初步在他大脑里形成神经链接,然后还要设计场景让他实践啥的,所以最终会落到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
很明显足够的时间精力要有足够的认知还有其他东西的支撑,我朋友停止了询问。
我们在娃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带着全国旅居,见识真实的世界,我成天系个腰凳抱在怀里,就在他耳边絮絮叨叨的背古诗词、背千古名文,背经典,上小学开始就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华史和世界史,先让他对主流正史、任务、事件有框架性的了解。
没有什么比把人类浩瀚的历史作为精神世界的根基更重要的事了,为人之道就在其中。
但为人之谋就需要耳提面命了,比如怎么用好两大法器:利益和人性,我举个最近的、引导我儿子自己分析的例子。
鸿门宴的故事大众耳熟能详,是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范曾良言,没有对刘邦痛下杀手,反观刘邦、张良、樊哙,个个角色饱满、英明神武,最终鸿门宴被赋予了独有的历史意义。
以下是我和儿子的交流内容。
首先一条大原则:能在史书中留名的,不论忠奸,都是惊才绝艳的人物,尤其是可以传颂千年的,那更是妥妥的人中龙凤。
那么人中龙凤怎么可能是这么单一、纯粹、可揣度的性格呢?
事实上,刘项二人到了争天下那个位置,性格中肯定有成大事必备的、相似的成分,想要看清楚鸿门宴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妨用两大法器“利益和人性”分析一下。
鸿门宴的故事背景是: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秦王,在当时这其实是一张聚拢人心的大旗,没有谁想着真能实现,结果刘邦在项羽牵制住大多秦军主力的情况下,先下武关,然后子婴诱杀赵高开门献降,这个背后的利益演化很复杂,不在这里赘述,结果就是刘邦入秦宫,当时包括张良萧何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过项羽会不会不同意?张良在劝刘邦保持体面、约法三章,萧何在忙着收罗秦宫内的大量宝贵资料,那他们为什么就不会想到项羽不同意呢?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时刘项同为怀王手下大将,大家都默认归怀王节制,等到项羽持续带兵往关中方向挺进时,传达出来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善的信号:怀王号令节制不住项羽,于是刘邦才匆忙往函谷关派兵,结果招架不住。
从这开始,我们分析:范曾作为贵族,理想是回归分封制,且是忠于楚王的(这是结果,把从项梁开始的时间线、事件线拉出来一看便知范曾真正的价值取向),他的核心利益是:削弱强势方,让天下诸侯共尊楚王,那么刘项二人最好就能进行大规模火并。
项羽作为勇冠天下、要争天禄的大玩家,他的核心利益是:摆脱范曾和八千江东弟子的约束,自己当王所以他需要多股力量形成制衡,那么在得知刘邦先入关中之后,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假意顺从范曾讨伐刘邦,然后和其暗地里结盟。
刘邦作为有大志、有气度、有一定实力、但在贵族眼里又不上台面的玩家,他的核心利益是:能得秦王最好,得不了就隐在暗处积蓄力量,以待天时。
所以在到了灞上之后,暗派自己信得过的人项伯去洽淡结盟事宜。
张良能成为谋圣其实就做了有数的几件事,力主定都关中,得天下后急流勇退,退之前还为太子谋划请到商山四皓,得善终,还有一件恐怕就是当晚代表刘邦和项伯的谋划,愿意尊项羽为王,为刘邦请封汉中、得汉王称号。
再看鸿门宴上,就是刘邦和项羽演的大戏,项羽还把曹无伤这个楚王或者范曾的人泄露出来,直到刘邦遁去,张良献上礼物,给项羽的是白壁(尊王的信号),给范曾的玉斗,范曾才意识到两人结盟脱离掌控,于是拂袖而去,而此时,项羽自己一路攻关收拢的队伍也到了,范曾只能是咽下苦果,与项羽继续貌合神离的合作。
这才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推演,当然更符合人性。
儿子问我:“那为什么历史不这么记录呢”?
我说:“我说香蕉你知道是什么东西,我说“banana”你也知道值得同一个东西,那两个发音完全不一样的词是怎么指向同一个东西呢?因为大家需要有共识,有共识才能有秩序和规则,历史就是这么一回事,就是有主流价值塑造给你看的,有利于秩序生成的”。
儿子明了的点点头,因为他从小就被教育想要生成秩序,首先要了解真实。
历史是未来学,那要学什么样的历史?
符合利益和人性的才是藏在缝隙中的真实,而未来也不会脱离这两条来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说教化最终是时间精力的投入?
除了自己的嫡亲嫡系,哪里会有时间精力讲大量的人物、事件和案例,人就是这样,只有足够的数据喂养,然后有足够的场景历练,才能真正内化成神。
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现在你知道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