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带给我什么
说到读书,更确切说是阅读。提及这个话题,有些惭愧,感觉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生活节奏的加快,心不自觉也显得浮躁,平时多半是片段式的阅读。走马观花,面对大部头的书,竟然感到头疼。有些怀念从前车马慢的日子。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没上过幼儿园。与书的缘分始于小学,不像如今。才咿呀学语父母就开始给孩子进行阅读灌输了。小学五年的时光过得很快乐,除了作业少之外,更多的是当时喜爱上阅读是受了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愿意去看。当时的老师不会布置那些摘抄优美词句上交的作业,更没有要求家长要买与课标符合的书籍。当时,我们的读书不是一种任务,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享受。
那个年代,大多家庭是买不起书的,书就是一种奢侈的消费。父母能保障我们的一日三餐就算不错了。正因如此,对书的渴望愈发强烈。班里只要谁带了本书来,必定全班几乎人人要传一遍,每每书到主人手里,都有些被压皱的痕迹,尽管大家都小心翼翼。印象里,我几乎都是借别人的书看的。好在我很珍惜书,大家都愿意借我。小学唯一一次我能有书借别人是三年级时,我被评为三好学生,当时的奖品是两本连环画。也叫小人书。一本是《孔雀胆》,有关民间传说的。一本是《小二黑结婚》,赵树理的作品。收到奖品的那一刻,如同中彩票一样兴奋。我把那两本书视若珍宝。同学找我借时,一再交代他们不要弄丢了,弄破了。
书里的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书让我明是非,长见识,增智慧。小学就粗略读了《红楼梦》,又恰好小学毕业那年正热播同名电视剧,我和几个同学上完新学校的英语辅导班后,一路小跑赶到同学家追剧。那个年龄的我们,虽还没有人生丰富的经历,却也能品出世态炎凉,悲欢离合。这部剧我至少看了三遍,仍然百看不厌。文学的种子说不定就在这不经意间悄悄埋下。
初中又遇到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受其影响,越发喜爱阅读,初一就在全校性征文大赛获一等奖。当时是初高中一起评选,才属不易。高中时第一次买了书,记得是汪国真的诗集。那时对诗有莫名的好感,也尝试着写,并被推荐为校文学社付社长。发表校报上一篇被一中学生杂志选上,我还收到笔友的来信。有一笔友,我们之间的友谊延续了二十多年。
后来,工作之余的周末,我大多会去新华书店看书买书。工作第一年买的书是《鲁迅全集》和《宋词词牌名由来》。这两本还在我家书柜里,当时书的纸质不如现在。我曾推荐给女儿看。她却不喜欢。她们现在想买哪种书,随时可以。人们说。如今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是因为环境更宽松。自我增值的门槛也低了而且渠道千万种。只要你拥有学习力,只要你想学,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坏,是因为如果你容易受诱惑,主动放弃学习力,思考能力,一不小心便会被瞬息万变的时代远远抛下。
我们现在常说学习力才是终生能拥有的。阅读,不仅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而且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还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这便是阅读能力,即热爱阅读并能内化所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与幻想,还可以反思如何增值去学习新技能。更可以做一个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智者,获得更丰厚更有意义的人生。
阅读,让我们无论处于顺境逆境,都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面对,宠辱不惊。
吴军博士在《见识》一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的见识,糟糕的思维方式和衡量价值的标准,决定了不幸的命运。因此。只有不断升级思维和拓宽见识,才能走得更远。
记住:当你强大时,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2019.3.15.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