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我成长的亲子教育,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痒
大明老师的心理育儿讲生命要开五朵花儿,我们做父母的要帮助孩子将这五朵花儿一朵一朵的绽放开来。
一方面我们要看看自己孩子的这五朵花儿开的怎么样,如果哪一朵花儿没有开好,我们要及时地给孩子进行弥补。心理学是open的学科,open的意思是说:什么时候做都不晚,我们现在做也不晚,只要去做这朵花儿就能慢慢地开放。
另一方面,我们做父母的一边听课,一边也自我感觉一下,自己这五朵花开的怎么样?有没有哪朵花儿没开好 ?什么原因?要先发现问题,再寻求解决方案。只有我们做父母的先把五朵生命之花儿开好,才能帮助孩子去绽放。毕竟我们没有的东西,是给不了孩子的。
客观地讲,没有自我成长的亲情教育,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痒,是挠不到痛处的。
当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我们要看到自身,根据自身情况也要做一些自我调整和改变。我们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我们的夫妻关系,我们自己和原生家庭爸爸妈妈的关系,都要做一些调整。
否则,自己不改变,单纯的想要改变孩子,没有信服力。如果只做了表面功夫,没有深入到孩子内心,尤其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负面积累就会全面爆发出来。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带着这样的心态消化心理育儿课程以及践行:
第一、对于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们的心态要既看到孩子,还要看到自己,我们自己要做一些修复和改变;
第二、对于孩子,我们不要去做比较,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自身这五朵花儿能尽情的绽放,不需要对比他人;
大自然中的一朵花儿是不会去跟别的花比较的。它不会去羡慕另一朵花,也不会嫉妒另外一朵花。假设一朵花儿开在公园,一朵花儿开在野外,公园的花儿每天有人过来拍照留念,夸这朵花儿多么的漂亮,而野外的那朵儿花寂寞的开放,无人问津。但是从来没听说,一朵花儿会去嫉妒另外一朵花儿,难道山谷的那朵花儿会说:“哇!凭什么啊?我们都是花儿,为什么它就那么多人拍照,我就在这里孤零零地呆着?得了,不想活了!”。然后晚上山谷的花儿自杀了,有这样的事吗?没有。
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却有这样的孩子,而且不在少数。是孩子们自己去比较的吗?不是。多是来自父母的焦虑,因为父母拿孩子来对比,甚至羞辱孩子,有意无意地刺激、伤害孩子,使他们的五朵生命之花一朵一朵枯萎,凋零......
花儿们所有的能量都聚焦在尽情的绽放上,它不管别的花儿开的怎么样,尽管全然的放在自己生命力的彰显上。
我们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也要让我们的孩子像花儿一样尽情开放。同样的,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要去做比较。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的生命之花儿尽情的绽放,而不是去消耗孩子的能量。生命最大的浪费就是内耗,我们父母不要去做这样的内耗。
生命的五朵花儿到这里就讲完了,那么接下来父母要怎么做,生命的五朵花儿才会开放呢?
我们还是先想想自然界的花儿。一颗种子需要阳光、空气、水,有了这些充足的条件之后这颗种子就会慢慢变成了花儿。而对一个婴儿来讲,所谓的阳光、空气、水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内容——“心理营养”。
孩子有了足够的心理营养他才能健康的成长。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会讲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需要什么样的心理营养,五朵生命之花儿才能尽情的绽放。
在下次课程中,大明老师就会与我们分享“孩子的第一个心理需求:被接纳和“我最重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69878/a44582bfc8d5532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