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读书笔记(松·兰)

2013·《四川当代筝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 读书笔记

2017-11-18  本文已影响2人  呀小学酥

四川当代筝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陆晶

四川戏剧 2013

本文的框架如下:

一、发轫期: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古筝艺术的发展

(一)以音乐学院专业教学为途径的古筝艺术传播与发展

(二)筝曲创作与演奏

(三)古筝各传统艺术流派及民间音乐的传承

(四)筝家的教学特点及学生走向

二、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四川古筝发展的新格局

(一)专业筝乐教育的恢复与新局面的形成

(二)筝乐创作、演出、比赛

(三)学术交流及科研成果

三、创新期:新世纪以来四川古筝艺术的创新发展

(一)学院及社会教学机构的发展

(二)筝乐团的组建

(三)新作品的创作

(四)学术交流

(五)获奖及演出情况

(六)出版教材及音像制品

在文中,笔者提炼了以下重要信息:

1.时间线索:“文革初期”(发轫期)—改革开放到转型期(发展期)—新世纪(创新期)。

2.四川当代古筝艺术发展历程:教学、演奏、创作、科研成果等系统梳理,总结优势及不足。

3.1959年川音古筝专业以来,没有对筝乐艺术的发展进行过系统的梳理。

4.民族乐器开始逐步进入高校。

5.曹正夫人—田耕时在川音首设古筝专业。

6.1961年,在西安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影响了四川古筝的传承。目的:院校专业学生能掌握各家各派的典型风格和代表曲目。

7.四川音乐学院:

以专业教学为途径,曹东扶研究乐器改良,研发了四川的第一批古筝。成都乐器厂成为全国较早生产古筝的乐器制造企业之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筝家们开创了四川筝乐艺术新作品编创的新纪元。

曹东扶、田耕时、饶宁新填补了四川地区古筝“南派”音乐风格的空白。在四川古筝艺术的发轫期起步阶段,不同流派、风格筝家的到来,为以后四川古筝艺术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四川的多为筝家也积极响应文化部,在古筝的乐器性能与形制改革方面大胆实践,扩展了古筝音乐表现力。

9.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期民乐系古筝专业教育由李柯、沙里晶、何成育三人共同掌门,为四川培养了一批人才。

9.1993年,江澹曦给四川带来了北京、上海等筝乐发展领先地区的新思想、新技术、新作品和新的教学理念。

10.20世纪末以后,四川地区的古筝发展主要体现在音乐学院专业教学秩序的恢复与发展上,四川其他院校及团体的筝家们也积极推动者古筝事业的发展。

11.95年,四川首次面对社会举办的古筝业余考级活动。

12.在发展期出现了大量以四川地方音乐为素材的作品,对新技法的开掘和新风格的开拓融入当代人的全新思维,促进了演奏艺术的发展。四川作曲家以筝乐为元素创作的现代作品也频频出现。

13.四川筝乐作品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再单一,大致分为三类:独奏、重奏、室内乐合奏。

14.发展期出版的古筝类书籍、教材相对较少。但改革开放后,四川古筝发展方向明确,增强了全国学术交流的力度,丰富了创作和演出形式。

15.创新其四川地区少有引进其他地区的专业人才。

16.江澹曦组建了四川省第一个专业古筝乐团——天籁筝乐团。

17.21世纪后,四川古筝在创作山峰进入新的高峰期,一批四川本土专业作曲家开始参与创作,形式内容更加丰富。

18.21世纪以来,古筝的学术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四川地区参加学术会议、活动的人数及参与论文、演奏交流等都有大幅度增加。

19.四川的古筝演奏家在全国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作者在研究中看到的不足:

没有建立属于四川地区的古筝学会,不利于在长期发展中具备有组织、有规模的交流,难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必要、长远、系统的规划,是学科得到整体的突破。

在挖掘四川文化潜力,体现四川文化地方性内容与特色元素的浸透方面仍显单薄。

缺少符合多类别、多层次和系统化应对各阶段习筝要求的教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