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好文

我所理解的自我

2018-06-08  本文已影响18人  郭栩鹏

中国在强调共同富裕之前,再久一点出现过大锅饭、人民公社、大跃进,近些年则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框架上逐渐精细化,既然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种精细化会往下渗透,人们的思想也有所改变,曾经很注重集体生活,现在则注重生活品质,所谓的生活品质,我所理解:“强化生活上的细节”,这种强化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不一样。

但这种“不一样”,常常会遭受老一辈吐槽,说我们这代人特别自私。

对我们而言是很难理解自私,从不晓得买自己喜欢的衣服是自私?买自己喜欢的手机是自私?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是自私?也很难理解“不一样”等同自私,因为这显然是两个概念。

但我愈观察身边的事,愈发现这份不一样是以“自我”去驱使,自我跟自私的确是有差别,自私不等于自我,但自我难免会有自私,这样说或许有点过,好歹我也算是一位过来人……

曾经的我很喜欢留长头发,刘海触碰鼻头,发尾环过颈部,十八岁的时候很喜欢日本明星,长头发是潮流、是酷帅的象征。

相反,我父母特别不喜欢我留长头发,他们觉得这不好看,吵过几次架,白热化后他们每次骂我,我习惯性沉默,沉默久了,很自然他们都沉默了。

我曾一度认为这是成功了,这是自我风格形成的表现,班里的人我的头发最长,很长一段时间自我感觉很快,酷酷的。

因为自我这种东西本身是不存在对错,我做自己,只要不涉及道德、不违法,留一个长头发关你们鸟事。

但是,年长一点,发现人除是哺乳动物之外,人还是一个协作性的动物,我们的社会都是通过协作构成的,单独拿捏“自我”来措辞是没错,但“自我”这种东西需要落地的。

我留长头发生活在洞穴里跟生活在一线城市里是不同概念,它会因落地的场景不同继而产生不同的回荡,即:对与错。

很多人说要做自己,这本身不仅是存在难度,更主要它存在对错,就像我发现父母不让我留长头发不是因为觉得不好看,他们主要是觉得我学坏了。

我试过解释说,但一个人老了,不会因为简单一番话就释怀,需要证实。

我也有过一段心理冲突,是要继续保持自己风格还是听父母的话。

年龄大了慢慢选择后者,不是因为“听话”不是因为妥协,而是懂得从大方面来看待事情,一直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赚钱,赚钱也就是让父母过上美好的生活,父母过上美好的生活不就是为了开心。我欠他们的,每个子女都注定欠父母的。

所以我需要放下自我。

可能会有人说,人不能做自己,没了风格会怎么办?

近些年好像作为一个人非得要有个性要有风格,就像作为一个人非得要有梦想,没有这东西感觉就不能说是人。

试着想一个人真的需要风格吗?

你们觉得各自的父母有风格吗?或者身边所有人都很有风格?

我觉得真正的风格往往是别人给你定义的,别人觉得好,这份“好”很自然而成,然而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是刻意追求风格——这季流行什么就追什么,哪个明星大热就关注哪个,大家说郭栩鹏长得好看你们就信。

这到底是风格还是一种表层的模仿,这样做确实能跟普通人形成差异,只是这差异不能入木三分,没内在的“核能”因此成了我们常说的“装”。

包括以前我也会来一句,“做自己,让别人说去。”

慢慢意识到做自己真的是很奢侈的一件事同时或许是不存在的一件事,很少人会真的懂自己,所谓的做自己大部分是抵抗不了生活的压力,不想改变继而逃避的一句话,所谓的自我也属于一种心理接受程度不高的表现,然后用“风格”“个性”包装并逃避的一种借口,再试图借此刷存在感,关于存在感我承认是很重要,但存在感分两种——

1:类似郭栩鹏在朋友圈发哗众取宠的信息(我:??),属于一种自刷行为的存在感。

2:默默做事,别人给你刷存在感。这需要内修,需要“憋”着做事的干劲。

后者显然比前者沉淀、扎实,最重要的是现在不少人以为“做自己”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可“做自己”这件事总不能固定,意思是今天觉得这样做自己很棒或许明天又觉得那样不错,“做自己”对大部分人而言靠的是感觉,感觉容易漂浮,感觉会让人渐渐寻找一种更舒服的方式活着,可能你会说做人最终目的不都是为了舒服吗?

但现实不允许每个人一直舒服地活着,每个人都不得不通过增加自己的承受能力,来让大部分的困难看起来云淡风轻,不容易击倒,所以在性格塑造方面相比“自我”,我更希望做到无我。佛学里的慈悲与智慧就是为了减少“自我”,将自己做”低”才能有容乃大,如海。

这也是为啥,给一点钱帮人渡过难关比赚别人一点钱更为快乐。前者是给予,后者是索取,索取会带欲望以及贪婪,但给予总是富有爱。

我个人观点,相比想做一个有风格的人,倒不如做一个被需要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