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马克思
《寻访马克思》观后感
毋庸置疑,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在我的心中似乎一直神圣不可侵犯,他一直离我很近,但同时又很远。他的思想离我很近,但他的生活却离我很远。这是我第一次去了解马克思的人生,让我感触颇深。
把时间追溯到19世纪,我认识了一个一生漂泊动荡的马克思。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那时候他是普鲁士国籍。1845年,因被普鲁士当局迫害,马克思宣布退出普鲁士国籍,从此他成了无国籍人。从此他过上了漂泊的生活,他曾在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捷克、英国等国家生活过一段时间,但都不是很顺利,甚至多次受到驱逐。我从没想过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精神领袖竟然有这样的经历。再次让我感受到了现如今生活的安逸与平和。马克思一生喜欢安静,然而,他却偏偏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青年、壮年和暮年时光。他宁可在动荡中苦战,也不愿在安静中苟活。让人敬佩。
我认识了一个迎难而上的马克思。青年时期,马克思中学毕业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但他却对哲学感兴趣,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在外漂泊时期,多次被驱逐,又多次鼓起勇气,开始新的生活。他曾经缺少经费,也曾孤身一人,无论多困苦的生活,他都迎难而上,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我认识了一个重情重义的马克思。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首先说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马恩之间的友情曾被多数人所赞叹与惊羡。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式的友情,很是向往。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科伦的《莱茵报》编辑部,这次的见面让两人狂喜不已,他们彼此欣赏,达成了默契。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恩格斯的愿望便是永远摆脱商务活动,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而当他看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而马克思回报以他的便是他们共同事业的成功。
再次便是,马克思对于爱情的忠贞,爱情不过相濡以沫。“珍重握别,轻轻一吻。捧起你手,触我双唇快·······来吧,亲爱的姑娘”这是马克思为他的妻子燕妮写的一首情诗,充分表现了青年时期的热烈爱恋。马克思认识燕妮时只有4岁,当时燕妮已经8岁了。17岁那年马克思准备外出求学,向燕妮求婚,21岁的燕妮瞒着家里与他秘密订婚。私定终身后,马克思即外出上大学,二人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异地恋,唯一的联系就只有书信,大学期间他给燕妮写了数百首情诗。燕妮出身于贵族家庭,出生即有爵位“男爵”,她弟弟后来甚至担任普鲁士总理。良好的家庭、出众的相貌让她成为众多贵族青年追求的对象,但她却丝毫不为所动,一直等着那个出身中产犹太律师家庭的不知天高地厚的马克思。1843年春天,7年多的异地恋后,二人终于举行了婚礼。在那些无尽的漂泊动荡之中,出身贵族的燕妮并没有抱怨,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伟人背后的女人。
我认识了一个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的马克思。从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他不断学习,到恩格斯工厂进行考察。甚至在最为困苦的时期,他都终日处于公共图书馆中,学习相关知识。马克思这种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过去我对马克思的理解是抽象的,而在仔细看过寻访马克思后,现在他则是具体的。马克思的形象在我头脑中瞬间丰满了起来,理论骨架有了鲜活的血肉。他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学说至今仍指导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让人敬佩。英国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地区,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发人深省的金色文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时时刻刻警醒着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