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念与阅读快感的对决
作为悬疑推理类型小说爱好者中的一员,在经过了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与东野圭吾等数十本精彩绝伦的推理小说浸染后,我发觉摆在面前的推理门槛不可避免的提高了,于是乎即使是近几年东野圭吾的新作也有些入不了眼,变得简陋了。
除此之外,我也读到了国内紫金陈部分作品与及人气极高的法医秦明系列,我渐渐的明白了由奢入俭难这个词语所概括的含义了。简单来说,就是心理预期过高导致的落差感,就像看习惯了NBA职业联赛的各种飞天遁地后,再来看CBA时,难免的缺少了某种兴奋感。
后来我读到了乙一的《动物园》,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它的独特点是天马行空的转折与奇妙的头脑风暴。其中的《七个房间》更是给了我一种迟来的惊艳感,这种惊艳感在上一次到来还是在读到余华的悬疑短篇《偶然事件》。
那次过后我对悬疑性的叙述感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后来花了整整三个月写了《我亲手设计的杀人计划》就是这种激动心态所孕育的结果,一万五千余字,那是近几年来写过最长篇幅的短篇小说了。在发掘了乙一这个宝藏后,我又继续读了他的长篇《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于是那种落差感又接踵而至了。
在接下来寻找悬疑性与逻辑性更强的推理小说过程中,我的阅读方向更偏向于日本的推理,那种巧妙的诡计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于是我读到了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作品《消失的13级阶梯》,它不仅成为了我唯一读不下去的推理小说,也成为了少数在弃书后仍然堆积着如山般吐槽欲望的一本书。
抛开故事的情节不论,就像我在书籍评论区的留言那样,在读到还有不到两百页的内容时,作为痴迷于推理诡计的我已经对故事的所谓真相产生不了任何兴趣了,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我已经无法再继续阅读下去了。
纵观前面三分之二内容的叙述,通篇在透露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死刑的纠结与怜悯,对死刑的抵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书中人物所同情的对象竟是那些恶贯满盈的死刑犯,他们对那些曾用残忍手段杀过人的罪魁祸首表现出了所谓的圣母之心,虽然作者在书中没有明说,但这样的意图已经渗透于字里行间了。
一个莫名其妙的案子,一名为曾经执行过两次死刑而痛苦不堪的管教官,一名因过失杀人在刑满释放前获得假释的年轻人,两个由于各种原因成为了有正当理由来为另外一名失忆的死刑犯翻案的人,作者在剧情的走向中一直试图在讲述某些道理,他的慈悲为怀无时无刻地环绕在了读者耳边。
在加重描述力度的过程中,作者充满阳光地为读者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被判死刑的强奸犯因为每日都在祈祷悔过,无比痛苦地向上帝忏悔,于是他得到了死者家属的谅解,并为他写请愿书恳求法庭从轻处理。这无疑让读者看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以德报怨,死者家属的宽容似乎让世界上多了一束穿透了黑暗的光。
但是在这种崇高的背后,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人?那个被死刑犯强奸的人、那个一次次苦苦哀求却迎来残暴折磨的人、那个双目无神一点点坠落地狱深渊的人、那个在受尽种种痛苦后凄惨死去的人!
死者的家属真的有资格替死者去原谅残忍将其奸杀的人吗?我想除了死者本人,没有任何人可以对杀人犯说出那轻飘飘的原谅二字。难道就因为他拥有了虔诚的悔过之心?这些可以让死者重活一次吗?在没有致人于死亡之前,或许悔过自新是法律所赋予的意义,但如果在恶意杀人之后,不能使罪人付出应有的代价,便不能称之为公正的法律。
书中所描绘的人性光辉无疑是剧烈的,其中有为死刑犯执行死刑而深感自己有罪的管教官,有为了不让死刑执行而费尽心机替死刑犯翻案的抵制死刑人士,有因为指控罪犯判罚了死刑而良心不安的检察官,还有迟迟不肯在死刑判决书上签字的法务大臣。
但我想说的是,假如你笔下的人们在面对一个个恶贯满盈的死刑犯是否应该执行死刑都能表现出来如此庞大的慈悲为怀,那么如果让他们去面对曾经被侵略过的国家与那数以千万计的冤魂时,又该如何对待呢?写这一段并非是针对作者的圣母之心,每个国度都拥有着好人与坏人、善良怜悯与贪婪凶恶,不可避免。
但是书中描述的几乎溢出来的生命之歌,对于熟读历史早已形成对日本过往有固定观念的读者而言,这种悲天悯人的风格有些太过了。作者对于日本死刑犯是否应该执行死刑所表露出的的同情和怜悯,不禁使人想起了历史上数千万被日本侵略后尸横遍野的农民与战士。
由联想所产生了对比,阅读感受无疑就会变得极不舒适,不仅无法苟同书中表达的观念,甚至有着某种略带嘲讽的黑色幽默夹杂其中,于是,即使是有着再精彩的小说结局也是无福消受的。
文 | 书海
—20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