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对于一节化学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上午去跟岗学校听了两节化学课,一节数学课。虽然我是外行,但是我喜欢把自己当一名学生,去感受这两节课。
化学课一
一、导入新课
1. 呈现外太空图片,科学家在某星球发现氢、氧,于是推测,该星球可能存在生命。请你说说推测的依据。
2. 展示化学史上对水的成分的探索。呈现课题——《水的组成》
二、实验探究
1. 表演魔术。(从后面得知就是不纯净氧气的点燃会爆炸)
2. 现场制取氢气,请学生观察氢气物理特征。
3. 自己做实验。先制取氢气,然后点燃,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爆炸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82869/c5c016829f44020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82869/b676616f5ad70c0a.jpg)
4. 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燃烧后的现象,写氢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5. 做电解水实验。观察两级产生的气体体积。得出大概比例1:2.
6.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的成分。
7. 总结:水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三、讲解概念
1. 介绍化合物的概念
2. 练习给化合物归类。
3. 总结物质的归类。
四、课堂小结
回溯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科学家由氢、氧元素的存在,推测该星球存在水。进而推测该星球可能有生命。
化学课二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神奇的农夫山泉水。
二、探究实验1
1. 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做水点解实验。
2. 学生通过VR眼镜观察实验过程。(估计过程过于逼真,有的学生吓得尖叫。)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82869/c4e54a254ac40379.jpg)
3. 讨论实验结果。
三、探究实验2
1. 视频展示纯净氢气的燃烧实验。
2. 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3. 写出文字表达式。
四、知识运用
1. 探究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
2. 试着证明石蜡中的元素组成。
六、课堂总结
1.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 几种神奇元素的转化。
反思
第一节课以问题引出课题,以人类对水的探索为暗线,以探究实验为明线,带领学生剥丝抽茧最后解开谜底。第二节课运用了新的VR技术代替课堂实验(可能因为这是外校来比赛的老师,不方面带齐大量的实验器材),课堂紧紧围绕水的分解反应展开,后面提的两个问题,有点小难度,至少我不怎么会。如果作为学生我更喜欢第一节课。首先课堂全程以探究实验展开,好玩,刺激,尤其是混合氢气容易爆炸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刻。估计很多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其次,教师课堂中穿插的化学史恰到好处,既普及了知识,也不动声色地进行了情感渗透。如某学生在做现象推测后,老师无比佩服地说,“拉瓦锡也是这么想的!”
第二位老师虽然做了大胆的尝试,遗憾的是,看到的和亲手做过的还是有些区别。英语上常引用这句话“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w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用中文说就是,你告诉我,我会忘记,你做给我看,我会记得,如果我自己去做,我才会理解。让所有的学生在动手探索中学到知识比听老师不断地强调重点好一百倍!
VR什么时候用比较合适?个人觉得,一是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二是展示不适合直观演示的试验。比如微观粒子世界,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试验等。
最后要特别夸一下上课的学生,全程规范有序,不像有的孩子一做实验就是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大呼小叫,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