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真正走出去的人才有机会改变命运

2018-04-14  本文已影响27人  安好007

每当老一辈给我们一些待人处事上的建议或教诲时,我们总是会说一句,时代不同了,你们的思想已经过时了等等这些话来搪塞他们,他们想说的话语被我们这一句话噎成了一声深深的叹息。

张老师是位中学的退休教师,今年65岁,一位摄影爱好者,闲暇之余会到处去拍摄美景,更是一位有些小挑剔的大伯,他会在意你给客人倒茶太过满,会在意他的夫人拿东西后抽屈忘记关,甚至是一位不愿意影响生活品质而坚决不去带自己孙子的践行者!衣着素净,精神爽朗,匀称的身形,背着他最爱的单反相机,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是已经退休的年龄。

记得一次插花会上,他忙着拍摄已经汗湿了衣服,依然非常敬业的在为一个个找他拍照的学员摆造型,认真的捕捉他们的每一个表情、眼神。累到不行了他会笑着说:等等,让我休息一下哈!

在他这个年纪,能够保持对美的追逐,对生活品质要求如此细致,尽管有些苛刻,但是彰显出他的人格特色,凡事不将就!这样的人还是相对比较少的,尤其是几十年一直工作在体制内,在我们看来比较中规中矩的教师行业,却依然有自己的热爱与追求是多么的难得!

今日有幸参与闲聊,得到一些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总结,收获颇多,现分享与你们。

张老师出生在50年代,那时的农村家庭能够让孩子读书也算是非常了不起了。能被培养至高中并顺利进入国家编制学校做老师,在那个有人吃不饱饭,通讯不发达,一切靠书信的年代,除了个人的努力,还有的就是那么一点点运气的成份了,不算殷实的家庭背景,能有觉悟培养孩子去读书,也是超越很多人了。

前段时间,他回到乡下与50年未见的初中同学欢聚一堂,大家高兴之余,推杯换盏,非常尽兴。饭余他便与同学们互相聊起大家各自的生活。他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他的初中同学中很多都过得非常幸福,其中有些当初并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初中毕业便去选择参军,几年的军旅生涯结束被分配到了国家体制内工作,并且还做了某文化局的局长,现退休工资都有5-6千元。另有一些同学回到农村,因为有些文化而在村里做起了村官,妇女主任,生产队长等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后来也做到属于体制内的领导角色,虽然退休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在农村还算是非常不错的了。50年代出生的人能在国家单位工作,他们对此非常满意,感觉很幸福。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体制内的生活枯燥无味,每天上班都是做着一些无聊且呆板的事情,更是被现代人认为是浪费生命的地方,有无数人心里想着我要离开,然而更多都只是想想罢了。但是想想在那个年代里能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还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老师总结性的说道:在那个年代想要改变命运,只有两个种方式:

一、读书 

二、参军

读书:有书可读在那时已经是超越了很多的人起跑线,读书增加了人们对未来的渴望与探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参军:也是人们改变命运的另一选择,如果读过书,参军时就更加显得有优势了,为后来的工作分配奠定了基础。

而他45年没见的高中同学,有些却过得非常贫穷。这一点让我很是费解?不是说读书就可以改变命运吗?为什么他们读了更多一点的书却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张老师说原因还是在个人,那时工作非常不好找,加之有些同学虽然读了高中,最后却还是选择回家乡务农,结婚生子,有了家庭,生活重负让他们更加没有办法去改变,导致他们被困在了永恒的当下。其实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有这么多人读书,却没有这么多的岗位需求。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面,那就是选择,高中同学中也有些现在过得非常好的,他们不甘于务农,而是选择去到处找工作,虽然艰难(在那个年代找工作,家里越穷,越一贫如洗,单位就越会给这类人工作的机会),但是有些人就是找到了工作,并成功成为了国家体制内的编制人员。选择了并为之努力,最后必将有所回报。

对此,我也深有感慨,我的一些初中同学,有些在初一时便辍学回家帮大人干活,有些则一毕业便结婚生子。张老师说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那些真正走出去的人才有机会改变命运。”无论是读书还是参军这些都是让自己走出去的一种途径。而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尤其是现在的我们。

姐姐说,小时候看人家算命,算命先生第一个问的是有没有读过书?第二问的便是家里有没有军人,或当事人是否参军?她很疑惑,为什么算命先生对来算命的每一个人问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呢?

后来她悟到,在那个年代唯有满足这两种其中一种条件的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不满足这两种条件之一的人可以说一辈子几乎已经定格了。

生命不止,步履不停!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直到生命的最后还在工作;离我最近的张老师不断在追求他的生活品质,精进摄影技能。面对他们的上进,我们还好意思给自己找借口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