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之爱
眼下在KL一家咖啡书店,moontree月树。
据网上介绍这是一家feminist女权主义书店,卖相关的书籍,以及一些杂货,供应真正的咖啡(按照我的定义,连锁品牌店的咖啡都不是真咖啡,便利店就更不用说)。我对任何“主义”都不怀好感,但是对于书店是热爱至极,尤其是有趣的独立书店。
老板不喜欢被叫老板娘
可见网上Feminism的标签从何而来
点了咖啡和甜点。终于吃上巧克力蛋糕了。想当初刚到美国,我从一个不吃甜点变成一个日日要咖啡配甜点的人,美国人的聚会参加多了,甜点自不会少,有时一晚能尝五种甜点呢。严重的时候,我的早餐都是咖啡+巧克力蛋糕。最近不吃人工添加糖分的食品或饮料,米饭是藜麦,喝的是自己榨的甜菜根汁,健康到不行。都说物极必反,于是隔一段时间我会渴望一顿炸鸡来平衡一下。总之,今天吃到巧克力蛋糕我很享受。
昨晚读到庆山(安妮宝贝)的两篇文章,发现好的文字无论何时都有读者和市场,不禁感到自己在写字方面的短板,童年不读书是我永远的缺失。我是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猛看书的,而读书时代几乎没有读完过整本的书,仅是教科书就够头痛的了,但爱逛书店。
我记得父母是支持我买书的,至今家里的书架上还有我小学时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简爱》等书。我那时哪里读得懂的这些呢,没有阅历读再深刻的书也是枉然,因为没有理解、共鸣,于是翻了几页就放下了。小城市的那一排独立书店,大概早就倒闭了,即便没有,我大概不会有兴趣再进去,因为那里没有考量过的空间感、香甜的气味、钢琴曲或是爵士乐。
我是何时开始爱上书店以及读书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呢?
大学某年,我在海淀图书城买了彼时还是安妮宝贝的《素年锦时》,其实并不喜爱安妮宝贝,被素雅的封面、纸质、字体的装帧吸引。那是一次约会,但忘了怎么跑到书店的,我因为这本书和海淀图书城而记得有这么一个男生,其他的一概忘了,可见书和书店在我记忆里的分量。
Present Moments
明尼阿波利斯一家嬉皮味的草药店及书店
Soul Connections
雪士达一家灵性商店,很多书和水晶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热爱,而这热爱是隐藏在骨子里的,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它会不断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比如翻看照片,我才知道,在还不认识水晶时我便对水晶们很感兴趣并拍了不少照片。所以,不要再说你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了,去发现。
苦于自己没有兴趣爱好和天赋的,可参看:
Sisley
在还不认识水晶前就购入并十分喜爱
你看到水晶宝贝们了吗?
第一次去Saratoga Springs是一次约会,在这个纽约上州最富情调的小镇的街上逛着,对方小心讨好地告诉我想逛哪家店就进去。那时的我对于提出请求还很不好意思。然而一看到书店,就忘了所有的羞涩和性格里的两难,不由分说地冲了进去。之后常常去Saratoga,也总不由自主走进那家书店。
其实去书店倒不完全是为了买书和看书,而是喜欢书店的氛围,安静的,缓慢的,舒心的,还充满着五颜六色的小可爱。书店的味道常常是好闻的,一家给我惊喜的书店还会播放有品味的音乐,但品味再差的书店播放的音乐也不至于让我难受。说实在的,大理古城的音乐真让我难受。
一个令人舒心的空间里,空间感、视觉感、气味、视觉、听觉都构成当下的氛围,不可或缺。敏感和挑剔如我,往往在书店才有“安放”的感觉。
后来无论去哪里,旅行也好,去mall逛街也罢,只要碰到书店就不由自主地进去。所以在美国去过的最多的书店是Barns and Noble, 虽是美国比比皆是的连锁书店,但不会像新华书店那样的沉闷。读书时,我常去Colonie Center那个Barns and Noble里的星巴克学习、看书。
相比与童年时期,国内的书店也有很大的变化,记忆若还停留在新华书店的氛围也说不过去。回国后,书店成为我很大的寄托。回国不久,同父母小住一阵后,搬到武汉大姨闲置的房子,一站地铁或走路十分钟就到了物外书店,那时我常常去。在书店,喝咖啡、读书、写字,拯救了当时难以适应的时光。想吃西餐了,书店里也有家不赖的餐厅,有着安静的氛围、空间感,新鲜的食材及用心的制作,这几样于我最重要。所以,即便在那里吃到的墨西哥菜是改良过的,牛油果常常还是生的,我也愿意花钱。
后来短暂地在武汉教托福,常常在武广上课,钱和时间都花在武广的两家书店了。记得那段时期,我买了台湾作家钟芳玲的书店三步曲,25*18mm的铜版纸印壳装帧,大概是我买过单价最贵的中文书。没办法,一个极爱书店的人,没有办法错过这样的书。还好有书店,生活中感到难以为继的时刻少了很多。
收集到书店三步曲,最后一本有作者签名现在更自由了,可以满世界走走、看看。我也明晰了自己对于书店的格外喜爱。不然今天不会特意打车来这家书店。
咖啡甜品完毕,开始翻看店里的书,原来这里并不仅是feminist书店,除了女权方面的书,同性类书籍的方方面面也占了小小书店的半壁江山,令我十分开眼界,大多是台湾进口,有同性类小说、科普,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还有教导家里有彩虹小孩的书籍。此外,关于性方面的书无论是装帧还是书名都很棒,既没有科普的沉闷,更没有色情的意味,相反,有人文的关怀和文艺的味道。
转完一圈,不禁对主人肃然起敬,我感到主人选书的良苦用心以及她的善良,每一本书我都想翻一翻,只是竖版的繁体印刷让我少了些仔细阅读的耐心。
关于同性的部分图书 关于性的部分图书书店也卖一些小杂货,的确书的利润实在低的可怜,很多独立书店都会卖杂货来维生。开书店不易,如果大家在书店看到感兴趣的书,若不是十分拮据,就当场买下吧。书店还卖有机棉布的卫生棉,顺便一提,我个人使用有机棉布的卫生棉已经快两年了,十分推荐。
又想起在美国的最后一年,踏足了很多明尼阿波尼斯的独立书店,任是当地人的妮可也震惊我挖掘了这么多的好地方。那一年十分知足和自在,因为我拿那一年的时光当作实验,没什么焦虑,只是一个劲儿的尝试发掘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我记得一家以北美印第安人为主题的书店,以及downtown的一家很棒的二手书店。
downtown一家新书、旧书都卖的书店 印第安主题的书店找到很棒的独立书店,当然要消费以表支持。自由旅居的这近两年来,我发现除了旅行的必备开销如机票和住宿,自己的闲钱都花在书店、咖啡和水晶上,并深深感到值得。
想到暑假即将去日本,可以沉浸在书店、咖啡店以及文具店——多么美好!
“Thank God! ”,今天我在笔记本上写到。因为我今天终于感到美好了。这种美好感,是一种油然而生,自然满溢的感觉。前两天持续以真实感的书写并发表,是我正视并分享自己幽深的“黑暗面”的尝试。我当然知道,人们不爱读这类幽暗面的血淋淋及真实,而更喜欢粉饰过的美丽及美好。只是,我需为自己而写,为真实而写。虽然这类文字点击量史上最低,然而度过那样的时期,我内在的美好感受又如实归来了。
正视黑暗面,是我的作法。所以个案咨询时,我总是鼓励大家真实地释放和表达内在黑暗面的情绪及情感,否则表层的美好必定是娇柔造作、扭捏、或者僵硬的。
当我们能把内在的黑暗面去如实看到、允许流动(展不展示出来看个人),美好的那部分感情最终才会溢出。可是相反的,大家太习以为常的方式是,对于黑暗部分的隐藏、掩埋、遮盖,且努力刻意让自己表现出爱和感恩的样子。
到底行不行的通呢?我们心里最清楚了。
咖啡配书之余,也可以酒配书
Sisley自由书写Vol 1.| 潜入核心处,与炸药包的一次正面交锋
注:
自由书写是我不可或缺的寄托。在我感到人生艰难时,会自由书写。在我人生的重大转折处,也总是自由书写相伴。于是带领自由书写班,分享这种自助(self help)工具。在一切还不清晰的时候,我要更多的自由书写,一则分享真实的历程,二则鼓励你也加入书写的行列。
毋庸置疑,书写会带来自由解脱的幸福感。且,人人皆可写。
(详情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