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树林阅读子女教育

上下文|认可和尊重孩子的感受3

2017-03-07  本文已影响6人  书与青咖

对话A:

“妈妈,我不饿。”

“那就一会儿再吃饭吧!”

对话B:

“爸爸,我今天硬笔字写了一次就通过了。”

“嗯,你觉得很高兴是吧?”

对话C:

“妈妈,弟弟把我的美术作业画花了,我要教训他。”

“看出来你很生你弟弟的气,你可以告诉他你很生气,而不是打弟弟、推弟弟。”

回应方式1):表述行为-认同感觉,纠正行为。

回应方式2):表述行为-认同感觉。

回应方式3):表述感觉-给出行为。

请问对话ABC分别和1)2)3)怎么配对?

欢迎留言讨论。下午四点左右给出解释。



解释

对话A配回应方式3

对话B配回应方式2

对话C配回应方式1

孩子表述的内容不同,基本可以分成3类:直接表述自己将要或已经做的行为;仅仅表述自己感受;表述自己的感受以及要做的事情。

家长面对孩子不同的表述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回应方式:

面对孩子直接表述的行为,如果是消极、负面行为,家长不妨退一步,先帮孩子的感觉说出来,不要直接批判孩子的行为,或者跳跃至主导问怎么了、为什么。(参照昨天和前天的题目与解释)把孩子的感觉说出来,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认同感。

面对孩子表述自己的感觉,家长可以用“哦、嗯、我知道了”,这样的词汇同时配以目光接触、全神贯注的神情举止,表示认同,参与聆听就是最平等起点。无论孩子的感受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先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他自然会想到接下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同时家长也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从感觉到行为让他有一个思索时段。参见对话B。对话A的模式即不正面也不负面,中立,家长也可以直接给予行为建议,其实也是对孩子感受的认可。

面对孩子表述自己的感觉以及要做的事情,家长仍然给予先认同感受。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对,家长可以对孩子的行为予以纠正。原则就是:感受可以接受、行为有更好的选择。参见对话C。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