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的灵魂——访石门、探蛤蟆洞小记
周日,恰逢母亲节。省却一束鲜花,驱车陪母亲和家人造访常村的绝美山水。
对于常村山水的向往始于师范学习期间的县情课,作为学校自己编写的本土教材,详尽地介绍了叶县的风土人情、山水地貌。“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古琴”的诗情画意强烈触发要一探真容的愿望。然,毕业二十余年,忙忙碌碌久已,竟心愿未遂。
三十分钟车程,转瞬间就到了常村瓦房庄。沿着盘旋的山路,再往前行驶不到五分钟,就到了石门水库大坝。
大坝两侧,红石岩壁嶙峋突兀,像两只巨手,自左右两侧伸向水面。又犹如巨大门楣,守护着这一汪碧水。登临坝左石山远眺,只见四周峰峦夹远碧近绿之美景;外高内矮携重叠团抱之姿态。鸟瞰库水,静幽碧绿,时有微波粼粼,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水库四周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三三两两钓客,临水垂纶,颇有“唯恐鱼惊不应人”之味道。
据《后汉书》之《逸民传》记载。漂麦河是澧河的一条支流,位于叶县县城西南27公里的常村镇境内。漂麦河原本是一条山间小溪,东汉时期,叶县有个叫高凤字文通的名儒,为了成就学问,隐居到幽静的石门山谷里,专心致志地攻读。盛夏的一天,他的妻子外出走亲戚,叫高凤坐于河岸石头上,边读书,边持竿护麦,不料下了一阵暴雨,山洪溢上岸来,将麦子全部漂走了,而高凤仍是把卷读书并未知麦子漂走。妻子回来责问时,他才恍然大悟。后来,人们把这条河叫做漂麦河。高凤因专心攻读而至晒麦漂走的典故,成了人们砥砺意志、刻苦求学的千古名训。据说唐元丹丘也曾慕名隐居于此,大诗人李白寻友览胜,也曾在此流下千古名篇《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明太常寺卿牛风仰慕文通遗德长眠于侧,后人立双凤祠以纪之。清代书法家许静也在此留下多处石刻以记之。
然而以上种种,上下寻觅,终不得见。有人说,双凤祠与诸多石碑、石刻皆沉于库底。是啊,游玩之要在于领略美景,陶冶情操,开拓胸襟,就让美好的传说继续在思想与灵魂深处飘荡吧!
离开石门再往西行,路愈加窄仄难行,路两侧尽是齐腰深的杂草。又行里许,渐闻水声潺潺,如鸣佩环。母亲孩子皆喜形于色。急忙驻车,穿过一道密密麻麻的灌木丛,一条活生生的小溪呈现眼前。只见,溪岸绿树环绕,溪中偶有巨石遮挡溪水,激起白色水花,发出悦耳声响。溪底各色石块儿散落其间,孩子不时捡拾,如获至宝。不想,水竟至清如此。
溯洄而上半小时,蛤蟆洞就在眼前。洞阔三间房子大,洞高一人多,洞深两丈余,尽头又有一小洞,洞口如簸箩大小,甚是晦暗。这样一处所在,真真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只是洞口外伸两三米,有人砌红石小屋两间,洞口上书“开元圣地”,似有意隐居于此。出洞西望,竟有平地半亩见方,刚刚收割过的油菜就堆放其中。果然,绝妙的洞天福地!
不过,生逢盛世,怎可避世而居呢?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为养家糊口,一为培桃育李,闲暇之际,携家人朋友一览身边的山河美景岂不快哉?
今日游玩,得偿所愿,美景终不负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