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为尊严而战》(110)
湘南护法军和桂军尚在衡山、湘乡一带,不能即刻赶到长沙,长沙突然成了一个无政府世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园此时静悄悄。第8班教室,墙壁正中央一幅对联: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对联由伦理学老师杨昌济亲笔书写。杨昌济正在授课,他问莘莘学子:“同学们,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但是,短短时间里,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南北战争,‘民国’事实上只乘下一块空招牌,国民在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的痛苦。试想,为什么共和制不能在中国实现和巩固?”
一声呐喊:“泱泱大国,闹得越来越不像样子!士可杀不可辱,国亡时,上则杀身成仁,轰轰烈烈为节义而死;下则削发为僧,遁于空门或山林,以诗味禅理了此一生。”
一片响应:“士可杀不可辱!”
毛泽东站起,说道:“国家不是还没亡吗?许多仁人志士不是还在探索救国道路吗?即使国亡之后,作为当代学子,也不必一死了却,因为还有两件事可以作为选择。从小处说,是效匹夫之勇,以武力反抗,以图恢复。从大处讲,发挥学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以绝大的魄力,用我国五千年的精神文明,重塑民族精神。”
湘音沉缓而坚定,浩然之气腾然而起,直冲云霄。杨昌济大为惊奇,深表赞许:“毛君奇才!作为学人,就是要养成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不是一日可养成的,更不是临危一死可以表达的。”
热血学子望着尊敬的先生,杨昌济说道:“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因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为此,陈独秀先生创办《青年杂志》,鲜明地向青年们提出6个原则: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激烈攻击儒教和传统道德,大力鼓吹“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1916年3月,《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12月,陈君应聘为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在此,我向同学们郑重地推荐《新青年》。我相信,《新青年》将唤醒一代青年。毛泽东同学已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章:《体育之研究》。”
毛泽东大为振奋:“陈先生提出改造国民性,正为我辈指明了奋斗方向。”
蔡和森带头响应:“诸君,为改造国民性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