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之二十七: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叙品的意义(8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供养”有事有理。事相上的供养,如香花灯果等物质供养。但最注重的是理的供养,理的供养就是修行。《华严经》上说:“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只要按照佛法认真修行,做利他的事业,都是供养佛。这不是供养一尊、两尊佛,而是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无穷无尽,多到极点。在菩萨道上,必定是这样做的。
《瑜伽师地论》有〈声闻地、菩萨地〉〈菩萨地〉说到「供养」共有十种供养。
1、是「现前供养」,就是当佛面前去供养佛,或者是供养舍利、供养塔,也就是面前这样供养。
2、是不现前供养,就是你所供养的对象并不现前、不在当前。就全凭自己心里面观想,观想佛在面前;
3、是「现前不现前供养」。譬如说我现在供养释迦牟尼佛,是现前供养;但是我在观想释迦牟尼佛的法性,这个清净法界的这种理性,和十方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的法性是平等的、是一体的,此中是没有差别相的。那么我供养释迦牟尼佛,即是供养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样观想,这叫做「现前不现前供养」 。
4、是你自己这样供养。5、是叫他人供养,6、是「俱供养」。现前、不现前、现前不现前、自行、教他。 7、是说到你究竟用什么供养,就是财\物的供养。 8、是广大的供养。就是自己观想自己能化现无量的身形,遍十方世界一切佛前去供养。9、是无染的供养,就是供养的时候,不能够有轻慢心,这里边不能够有欺诈的行为,自己要诚实地去供养。10、正行供养。就是自己修止观内心能够无分别住,能够无相住,契合于真如实相的理性,使令自己的心没有有所得的戏论。这是如说修行供养了。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句。竖叹6现前地(菩萨)般若现前,智是德本,如植种于地。横叹初住(菩萨)得实相本,能植众德也。
“植众德本”。植──栽培,栽培功德。因修万行,果证万德。在修因时,广修六度万行,栽培将来成佛的殊胜功德。
德──佛果的万德庄严。
本──根本,即将来成佛的根本。
那个「根」就是本的意思。这个「本」以能生为意。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句。竖叹7远行地(菩萨)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横叹初住(菩萨)开佛知见,与诸佛同,故为佛所称叹也。
以慈修身句,竖叹8不动地(菩萨)慈熏三业。慈熏身入五道,(度生)慈熏口为说法,慈熏心为设方便。横叹初住(菩萨)无缘慈力,能普现色身,遍应法界也。
前面是说的摄取善知识方便,是亲近善知识, “以慈修身”。菩萨道以慈悲为本。以利物之行,成就自己的功德,所谓“化功归己”。用这个慈悲来熏修自己的身心,以慈悲来修自己的身心。这是摄取众生的方便;
善入佛慧句。竖叹9善慧地(菩萨),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横叹初住,入秘密藏也。
「善」者,能也,就是他能够入到佛智慧。就是善入第一义谛的佛慧,因为这个佛智慧能入第一义谛,就是开导众生入于佛慧的智慧, 「善入佛慧」是如理智,「通达大智」就是如量智。
通达大智句。竖叹10法云地(菩萨),智波罗蜜最为增上。横叹初住,一心三智无能障碍也。
就是度化众生的时候,是为众生能现种种神通的智慧。
这些菩萨都善能通达一切大智慧,“大智”,佛的一切种智,声闻──一切智,菩萨──道种智,佛──一切种智。这些菩萨证到道种智是不用说的,而且通达佛果上的一切种智,虽未究竟证得,但已通达,拣别他不是权教菩萨,更不是二乘。有佛的般若智慧,才能做度化众生的究竟事业。
到于彼岸句。竖叹等觉内德,到三谛之彼岸。横叹初住(菩萨),事理分究竟也。
就是涅盘了,涅盘就是属于不生不灭的理性了。就是这位菩萨普入无量无边的众生世界,为众生说法,使令他们成就菩提与涅盘;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句。竖叹等觉外德,灌顶受职,法界咸闻。横叹初住(菩萨),圆德真实,与名相称也。
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句。竖叹等觉化他恩德,比之下地,最胜最广。横叹初住(菩萨),能为十法界作依止也。
横,约一个阶位,约空间,横的赞叹,每一位菩萨都具备这些功德;竖,是从初地至等觉,每一句都加以配合竖的意义,
就是他普现身于无量世界,在无量世界里面去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使令他们能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
戊三列名总结(十八位大菩萨的名称)
其名曰:1、文殊师利菩萨、
大士大名,或从法门,或从行德,或从本愿,虽是一名,备无量义。今依经依观,销(释)十八菩萨名。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大般涅槃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思益经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华经云,愿我行菩萨道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先成正觉,令我天眼悉得见之。我之国土,皆一生菩萨。悉令从我劝发道心。我行菩萨道,无有齐限。宝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愿取妙土。今故号汝为文殊师利,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今犹现在,闻名灭四重罪。又首楞严三昧经云,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亦即文殊。
佛经凡是注重般若智慧方面的教理,文殊都放在第一位,显示这部经很注重般若智慧,因为若《法华经》没有大智慧,无法了解权、实、本、迹,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些道理,必定要有文殊的大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当机声闻众也以舍利弗表示权智,来作当机众,以文殊列为大智,才能接受《法华经》的诸法实相的道理。
文殊师利,义译有三种:
1妙首。菩萨众的上首、领导者,这是赞德。
2妙德。《涅槃经》说:“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思益梵天所问经》说:“虽说
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
③妙吉祥。玄奘三藏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佛在世时有两位出家菩萨,一位是文殊师利菩萨,另一位是弥勒菩萨。文殊菩萨降生在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中。文殊菩萨降生时,他的家里有十种瑞相,故名妙吉祥:
《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在久远劫前早已成佛,号龙种上尊王佛。《央掘摩罗经》说,文殊菩萨在北方成佛,号摩尼宝积佛。《悲华经》说,文殊菩萨将来在南方示现成佛,号普现佛。所以文殊菩萨是带果行因的菩萨。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在过去因位是八王子师,在果位上是过去七佛之师。
文殊师利菩萨降生时,所显现的十种祥瑞?
(一)光明满室:这光明比任何灯光都亮,代表菩萨的大智慧。
(二)甘露盈庭:甘露净水是极为不可思议的,可治世间上种种疾病。人如果能喝到它,无论什么生老病死苦,对人毫无威胁。
(三)地涌七珍:七珍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为什么珍宝涌现?因为文殊菩萨已修成极究竟圆满的六度万行,所以他到那里,皆感应珠宝珍玉从地出现。
(四)神开伏藏:文殊菩萨的大神通力使得地裂而暴露出地底下隐伏的宝藏。此与第三之地涌七珍不同,这里是地裂而显露出宝藏来。
(五)鸡生凤子:此项吉事比前面的神开伏藏更不寻常。其实鸡只生鸡子,可是因为文殊菩萨的出生是一件非常特殊之事,所以母鸡孵出凤凰来。(凤凰,神鸟也。)
(六)猪生龙豚:此项吉瑞比鸡生凤子更希奇罕见。你若已觉得太不可思议,且再看下面几项。
(七)马产麒麟:麒麟,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此兽温驯祥和之至,吕氏春秋云:‘刳兽食胎,麒麟不来。’管子封禅云:‘凤凰麒麟不来,则嘉谷不生。’
(八)牛生白泽:白泽,神兽名,能言语。它是一种非常稀有且吉祥之神兽,不像牛,也不像马。
(九)仓变金粟:你们想这是不是很奇异,有些人认为这太奇异了,故不相信。若你不信,乃是因为你不明白。若你不明白,毫无疑问的,你以前一定没有听过这些事情,所以你怎能相信?不过,这世界是那么大,我们所见所闻极为有限,因此我们若未听过一些希异的现象,并不足为奇!当这些粟壳转变成金粟后,即不能再当食物吃。但是,只需少许的金粟,就可换成大批的食物。
(十)象具六牙:我们知道大象通常只有两只象牙。不过,当文殊菩萨出生时,大象全现出六只象牙来,你说这是不是很希异?
这十种吉瑞,也表示他说法辩才无碍。文殊菩萨是菩萨众中,智慧第一,具足勇猛实智,说法圆融无碍。
《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中说:东北方有山,叫清凉山,那地方有文殊菩萨带领一万位菩萨,在此度化众生,文殊菩萨就在五台山教化众生。文殊菩萨在中国佛教里,自佛法传来后,他示现的事迹相当多,有本《文殊菩萨灵验录》记载很可观,他这大智慧的菩萨,不容易给人发现的,《灵验录》中记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文殊菩萨在中国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观世音菩萨、梵云婆娄吉低税。千手千眼大悲经云,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于过去无量劫前,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现作菩萨。又观音三昧经云,先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迦为彼佛作苦行弟子。悲华经云,过去宝藏佛时,转轮王第一太子,三月供佛及比丘僧,发菩提心。若有众生受三途等一切苦恼,若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无上菩提。宝藏佛言,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大佛顶首楞严经云,我念往昔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得成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德,彼佛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3、得大势菩萨、亦名大势至。思益梵天所问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悲华经》中说:他在因地宝藏如来处发愿,凡是将来我成就的清净佛果、国土要与观世音菩萨相同,发愿跟在观世音菩萨后面,来做度化众生的事业。由他这个愿力得到大势至,得大势的名字,由此在极乐世界成为阿弥陀佛右胁侍,帮助教化众生。观无量寿佛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他是六根圆通,他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是为第一。”劝人摄六根而念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摄起来,贯注在一句佛号之中,这样能得到念佛三昧。
4、常精进菩萨、5、不休息菩萨、
这二位菩萨见于《阿弥陀经》。《宝积经》中说,常精进菩萨只为度化一个众生,经过无量劫,念念相续,没有停止。
不休息菩萨的名号,与常精进意义相同,但他是从供养诸佛、亲近诸佛这方面来说的。
《思益梵天所问经》说,不休息菩萨,若以恒河沙数劫为一昼夜计算,经过如是多的千万亿劫的时间,只遇到一尊佛,如是亲近过百千万亿恒河沙数诸佛,跟随如是多的诸佛修梵行,精进修行一切福德智慧,从来不曾休息。
常精进是约度众生讲,不休息是约上求佛道讲。常精进是“无间趋入”,念念趋向于度化众生的事业;不休息是“长时无废”,努力跟随佛修习佛法,而不稍事休息。这两位菩萨总不出上求下化,在佛经中列名,表示他们的大行。
6、宝掌菩萨、普超经云,被上德铠(kǎi),无能沮(jǔ)败。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常以实心,诸通慧心,为人讲宣。于诸珍宝,心无贪惜。宝就是宝贝,也就是法宝;掌是手掌。菩萨有以他的行门命名(行门——他修行的法门);这位菩萨的手掌象如意宝珠,能出一切万物,布施一切众生。《大智度论》说,宝掌菩萨手掌出七宝,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手”,有信心,有智慧,才能接受佛法,这里表示菩萨道要无微不至的利益众生,众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只要于众生有利益,随时随地利益众生。
7、药王菩萨、药王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象中国古代的神农氏,为了要治疗一切众生的病,他想尽办法,去尝百草,研究世间的医方,来治疗众生的身病。身病要靠医药治疗,心地上的贪瞋痴烦恼,就要靠佛法的法药来治疗。所以《悲华经》里说,药王菩萨在因地发愿要作医王,不但要医众生的身病,同时要以佛法来治疗众生心地贪瞋痴的心病。他发愿要在贤劫千佛中,每一尊佛之前做药王,来治疗众生身心之病。《悲华经》里,宝藏佛为他授记:你就是贤劫千佛最后成佛的一尊,即楼至如来。
另外有一部《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药王与药上是兄弟,又是法兄弟,都以佛法与医方治疗众生身心之病。忏法中有很多是采用这部经中内容的,所以拜忏是治疗心地业障病唯一的办法,用这二位菩萨的咒治疗众生身心之病。《法华经》中有《药王菩萨本事品》,说到药王菩萨过去修行实际的故事。
这位菩萨在佛教里有一段因缘:在往昔有位转轮圣王,他有一千个儿子。一千个儿子一起发愿出家修行,就是贤劫的千佛。
释迦牟尼佛乃贤劫中之第四位佛。转轮圣王另外有个妾妃,又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发愿要护持这一千个哥哥的法,每一位佛出世,他都要护法。小儿子见他哥哥发愿作护法,他就发愿在一千个哥哥成佛时,无论那一个成佛,他都要首先来供养佛;在佛住世时,他都永远来供养。不是只供养一位哥哥,而是一千个哥哥成佛时,他都去供养。
在佛入涅盘之后,到了末法时代,他又发愿救度众生,用种种的药品来医治众生的病。无论火灾、刀兵、水灾、瘟疫灾,药王菩萨发愿来救度这一切有病苦灾祸的众生。所以这是药王菩萨宿世的因缘。
8、勇施菩萨、勇,勇气;施,布施。布施要有一股勇气,才能行布施。如果没有勇气,就不会布施。在六度万行中,布施是第一。万行之中,以六度为主体,六度又以布施为主体。所以我们行布施就是包括六度万行。
布施要有勇猛心,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你布施的时候,以一种不思议的精神来作布施,所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我们作布施是好的,可是如果又想起自己:‘我这钱若布施给他人,那我自己又怎么办呢?我这衣服如果布施给他人,我自己又穿什么呢?我这房子布施给他人,那我自己又住什么呢?’这就是没有勇气。一想起自己,就不肯布施——‘若我把这饮食给人吃,我自己又吃什么呢?’一旦想起自己,勇气就消散了,再也没有布施的精神。可是勇施菩萨他所作的布施是不假思索,不加考虑的。他看某人有困难,就去帮他,送衣送食,自己能布施多少就多少,总是尽力而为。因为勇施菩萨最勇猛于布施,勇于财施、法施、无畏施,所以叫勇施菩萨。
9、宝月菩萨、就是宝月童子,是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子,学佛修行菩萨道。借比喻建立其名,他修行佛法心地清净如满月,以众宝布施一切众生。这个宝月菩萨,月亮是光明,能为众生示现光明,令你成就智慧的光明,所以叫宝月菩萨。
10、月光菩萨、即药师如来右胁的月光遍照菩萨,月譬作禅定,以光譬作智慧,月光即定慧具足。月光菩萨能破暗,能够破除黑暗,能为一切众生破除烦恼暗,所以叫月光菩萨。
11、满月菩萨、这位菩萨功德如十五满月。是借月亮来譬喻他的智慧。他的三智圆明,犹如天上圆满之月,譬喻他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具足。
以上三位菩萨精持戒律,所谓:‘严持毗尼,宏范三界,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毗尼即戒律。他们严持戒律犹如宝月那么光明、圆满,能作为三界的大模范、大榜样。所以说:‘持戒精进如满月,身口清净无瑕疵。’
12、大力菩萨、有大力量度化众生,为十波罗蜜之一,《华严经》讲十度,从六度的般若度开出慧、方便、愿、力、智。这些菩萨他力波罗蜜最为圆满,以度众生的力量为己任,念念不忘度众生,有福德智慧的大力,才能作度化众生的事业。就是这个菩萨能现出种种神通,警觉众生发无上菩提心,所以是大力菩萨。
13、无量力菩萨、无量力菩萨的力量更为周遍,更为圆满,所谓“用周三际,化满十方”,他的妙用周遍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教化众生的力量满于十方世界。
14、越三界菩萨、他已经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虽然超出三界,而不离三界,居尘不染,出有不系,纵然在三界六道度化众生,不会被尘劳所染污、所系缚。他的智慧力量超出三界,在三界中度化众生不被尘劳染污。
这三位大菩萨都是修同一种行门——精进波罗蜜行门,向前勇迈前进。现在由大力、无量力、越三界来证明,这三个名字都是一样的。大力就是无量力,无量力也就是越三界。他们若没有大力、无量力,也就不可能越三界了。为什么修精进波罗蜜?就因为皆得大力、无量力,得到超越三界的勇气。所以他们常常精进不懈,总向前迈进,这是三位菩萨名字的由来。
15、跋陀婆罗菩萨、又作跋陀罗婆梨,有三种翻译法:1、贤守。2、贤首。3、贤护。他是在王舍城的人,这位菩萨修禅定波罗蜜。
1、贤守:因为这位菩萨能看守住佛的家业,故叫贤守。2、贤首:这位菩萨是作众贤之首,在菩萨里是作上座的。他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为菩萨之首,贤人之首。3、贤护:他是圣贤中能护持众生的一位菩萨。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位居等觉,众贤之首,故名贤首。善巧将护,令其不退,故名贤护。「守护善法不失掉」
《无量寿经》有贤护等十六正士,正士即菩萨,他领导这十六位菩萨。《维摩诘经》说,贤护菩萨与维摩诘居士同时,也是一位居士,是与维摩诘居士同行的一位菩萨。他有贤德,善能护持众生出三界、断烦恼、了生死,所以叫贤护。
16、弥勒菩萨、弥勒是旧译,新译梅呾利耶。弥勒是姓,翻作慈氏,他的名字叫阿逸多,翻作无能胜。
弥勒菩萨降生在南印度波罗奈国,父亲是一位婆罗门。弥勒菩萨后来出家学佛,修行菩萨道,专门讲唯识,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是识大圆通。弥勒菩萨是贤劫的第五尊佛,现住兜率内院,候补佛位,是一生补处菩萨。
弥勒菩萨过去最初发愿,要以慈悲心度化众生。《思益梵天所问经》说,如有众生见到弥勒菩萨,都会发起慈悲心。
按《弥勒下生经》说,释迦牟尼佛降生时,是第九小劫的减劫,人的寿命是一百岁。当弥勒佛降生时,是第十小劫的减劫,这时人寿八万岁。小劫──人的寿命从十岁算起,每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再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一减。如此一增一减,是一个小劫,现在是第九小劫的减劫。
弥勒菩萨成佛后,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所以说“龙华三会愿相逢”。第一会说法度九十六亿人,凡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像法、末法中受过五戒以上的众生,到那时还没有了生死的,都将得度证果;第二会说法度九十四亿人,凡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中,最起码受过三皈依的众生,都将得度;第三会说法度九十二亿人,凡是在释迦牟尼佛佛法中,只要在三宝门中,种下一念善根,一称南无佛,都将得度。
17、宝积菩萨、《悲华经》中宝幢佛所授记的宝积菩萨。积聚无量智慧宝,做度化众生事业。大藏经中有《宝积经》,经中也有宝积菩萨的记载。这个宝积菩萨,表面上说就是世间上有很多的珍宝,他是能积聚很多的珍宝。这个宝,现在是说佛法里面,这个四念处、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都是宝。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十波罗蜜,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是宝。那么这个菩萨学习佛法,就是积这个宝;我能得初禅、二禅…有漏禅,得无漏的世间禅、出世间禅,得这无量无边的功德宝,他能积聚无量无边的功德宝,来引导、教化众生的。
18、导师菩萨,什么叫导师?导,引导;师,师父。他作众生的引导师父,接引众生,就是引导人归向正路,归于佛道。领导众生超出三界,出邪道,趣向正道。《思益梵天所问经》里说,导师菩萨对邪道众生起大悲心,度化邪道众生,舍邪归正,趣向正道,做邪道众生的导师。这个众生邪知邪见走错路了,这个菩萨能引导他来到佛法里面来,得正知正见,得无生法忍,得无上菩提的。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是总结。“如是”是指上文所列的十八位,其他八万人中未列名的,用一“等”字,统统包括在内,这些都是大菩萨。“俱”,统统都在那里听佛说法。
结句(明数)可知。二菩萨众竟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