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朋友圈
前些天,老朋友xyz突然发来消息。
大概也能猜到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消息,无非是扫某个二维码、集赞或者是投票。
没有猜错,xyz让我帮他儿子投票,诧异的是,许久不见他竟然连孩子都有了。
那天我忙着处理些事情,等我看到消息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点开投票的连接,活动也结束了,评论里还有他的统一回复:“投票结束,谢谢大家。”
本想再翻一翻他的朋友圈,却发现下方显示“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没错,这就是前段时间微信更新,推出的新功能: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其中有全部、最近半年、三天。
我就这样和一个老朋友的生活擦肩而过,很难想像我和xyz是曾经学校里配合默契的篮球兄弟,而我们最后的默契是沉默着告别彼此的生活。我们也曾躺在球场上憧憬未来,幻想着有一天登上人生巅峰,等到结婚那天一定来喝对方的喜酒,谁不来谁是王八蛋。
只是后来,我们毕业,找工作、找房子、找对象、找梦想,唯一没找的是曾经的约定。成年人的世界大抵就是这样,不需要做什么解释的,也不必追问,任感情自然消耗,大家心照不宣,即便是王八蛋,也默认了。
事情,事情。一旦没有了事,也就没有了情。
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总是迫不及待的加上微信、QQ,留下号码,以为这样就不会断了联系,即便没了联系,至少在突然想念的时候会有一个寄托,还能去你的朋友圈瞧一瞧,看看你最近改变和近况,顺便怀念一下往昔岁月,而现在仅显示三天的朋友圈,让已经远去的人更加模糊了。
曾问一个朋友刚用朋友圈时和现在有啥不同。
她回复我:以前太把朋友圈当回事了。
发朋友圈时,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打了再删,删了再打。内容不能表现出矫情,也不想让别人猜透自己的处境,但是又希望有人理解背后的深意,发后觉得不妥又立刻删除。
发完后,忐忑地守着“发现”的红圈乍惊乍喜,简直是把点赞和评论当成KPI来执行。
后来渐渐释怀了,工作业绩摆在那,领导不会觉得我太闲,真心朋友会懂我,看不惯我的也不强求,别人把我屏蔽分组拉黑,我也拦不住。
现在发朋友圈才没有那么多内心戏,完全有种想发就发,爱谁谁的随性。
很多人的成长,体现在看待和对待朋友的态度上。
张爱玲曾说过,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下去,冷暖自知,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说到底再怎么绚丽多彩的朋友圈,终究是生活的掠影。
伴随着成长,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再愿意在社交网络中继续露出生活的蛛丝马迹,剩下自己的这颗小心脏成了最大的朋友圈。好些事我们不提,但只要一个人或者某个似曾相识的场景不经意间的艾特,所有的事都能想起。
我曾经试着给很久没联系的老朋友打去电话,简单的寒暄问候过后就只剩下尴尬,准备了好多叙旧的话一句也没说出来,最后无奈匆匆忙忙的挂了电话。
也许真的如那句话说的一样,相见不如怀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朋友圈。
我喜欢点赞这个功能。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交软件里多了一个点赞的功能,它既可以替代难以启齿的千言万语,也可以避免时隔多年的无言以对。所以后来很多人成了点赞之交,哪怕他们曾经是彼此的世界。
也许点个赞就像是往对方的大海里丢进一颗小石子,甚至泛不起一丝涟漪,可点赞总好过无动于衷,它不用说一句话,还是能出现在与我相关里,以提示我们生命中还有这么一个人,即便没有了言语也不必在静默中遗忘。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不应该用来遗忘或者被遗忘。
人来人往,渐行渐远,点赞在不经意间变成了仅有的交流,你不用说一句话,我也不用说一句话,我们彼此沉默,相互问候。
信息时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但似乎又少了些人情味儿。好友生日QQ上一键就能送上祝福,你甚至不知道祝福的对象是谁;同学婚礼约好的一醉方休,最后却只得在微信上发了个红包;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今我们看看朋友圈,便知风和雨。原来我们的距离到后来就是一个朋友圈的距离,近在指尖,远在无言。
当所有的情节删繁就简,所有的心事烟消云散,沉默不可避免,那就点个赞。
至少还可以点个赞。
见赞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