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
读鲍鹏山教授《论语导读》
《述而第七》(7.31—7.36)
原文: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分享:
鲁昭公帮助过孔子两次。1、鲁昭公送有代表性的鲤鱼以表示敬仰,祝贺孔子生下贵子。
2、 鲁昭公资助孔子入周问礼,希望他带回“强公室,抑私家”的灵丹妙药。鲁昭公赐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一随从,孔子又带了一个人共三个人就出发了。
那么,孔子到哪里又向谁问礼呢?
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老子欲弃官归隐,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老君山在洛阳最南边栾川县内。
孔子拜过老子之后,离开的时候,老子送了孔子三句话:
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翻译:聪明深刻的人有死亡的危险,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所谓祸从口出,说的哪怕都是真话,也会得罪别人,尽量少议论为好,所以孔子也常告诫弟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2、“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翻译:学问渊博、口齿伶俐的人容易危及自身,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人有两个共性:第一,都有短处;第二,都不喜欢别人揭自己的短。所以孔子后来常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翻译:做子女的不要老是想着自己,做臣子的不要老是表现自己,这里谈到了忠孝的大问题,老子认为,要做到忠孝,最重要的就是“忘我”。孔子也主张尽孝要“敬不违,劳而无怨”,做事要“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强调忠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要发自本心。
老子的话让孔子受益匪浅,并终生践行。
孔子周游到了陈国,此时鲁昭公已经去世。陈国司寇陈司败居心叵测地问孔子:贵国过世的鲁昭公懂不懂礼?
孔子回答:“知礼。”
其实,面对陈司败居心叵测的询问,孔子岂能不知这个询问中包含着一个阴险的陷阱?
孔子只要回答三个字:“不知礼”,他就可以安然跃过这个陷阱。
但是,他坦然地自己走进了这个陷阱。
陈司败觉得自己真的陷住了孔子。出门后见到孔子学生巫马期,拱拱手,说:“我以为君子不会因为个人交情而违背他的公正,可是今天我却发现不是这样。鲁昭公娶了吴国女子,孔先生竟说他知礼。如果鲁昭公这样的都算知礼,还有谁不知礼?”
巫马期马上回来告诉了老师。
孔子淡然一笑:我孔丘真是很幸运,只要有错,别人马上就能看出来。
孔子不是不知道鲁君不知礼,但孔子为什么回答陈司败的问题还说鲁昭公知礼呢?原因就是作为下级不能说上级的不是,这是礼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这样的过错,不是孔子本人故意为之的。这个事例有似于我们今天生活中的有些事情,上下级共事,作为下属是不可以随便在公开的场合谈论上级的不是的,这是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的很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