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绛的“愧怍”看部编教材特点
2021-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天下果盒1234
从杨绛的“愧怍”看部编教材特点
王振霞
之前的语文课本上,《老王》这篇课文中,杨绛愧怍的原因被教参解读为:一个世界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愧怍。
而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文《老王》的课后题答案中杨绛的愧怍又被解读为:一,我没领会到老王的谢意,只给了钱,没有与老王有更多的交流。二,“我”一直做给予者,却未接受过老王的回赠与帮助让老王心留遗憾,作者为自己的不解人意而愧怍。
将二者相比,后者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更利于中学生理解,老王不再是一个只接受别人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一次次地想通过自己能做到的劳动来回赠杨绛一家:如送冰减半收费,送钱先生上医院不要钱,但我一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就连最后一次送香油和鸡蛋也被我硬塞给了钱。直到老王死后,我才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没有给老王表达平等的回报自己的机会,所以后来的反省就顺理成章。
而老王身上那种自己身处困境还要努力去关心帮助他人的精神更符合本单元“小人物大光辉”的主题。
我认为这样的解读更能突出部编教材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