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三毛一一读《撒哈拉的故事》
文/高放
我是一个游历于文学边缘的人,喜欢读书,但读的多是奇文杂谈、秘闻野史,国内外众多的名人名著却鲜有拜读。至于三毛及三毛的作品更是有所闻无所及。有感于信息时代,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加关注竟然真的免费得到一本书,而这本不期而遇的书便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出于对三毛横溢才华的仰慕,以及对她短暂人生的唏嘘,我决心静下心来,认真读完这本书。
很多拜读过三毛作品的人,对三毛便会产生一份特殊的情愫,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自由不羁,但更多的是喜欢她那对待生活火一般热烈的态度。
三毛个性独特,十分率性,有时还率性得很奇怪,遥远、荒凉的撒哈拉大沙漠说去就去,就象忽然之间想起去街上烫发了,忽然之间想起去闹市吃一碗牛肉面。
三毛热情奔放,挚着,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她愿与喜爱的人做喜欢做的事。读书与旅行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
她与痴爱她的人一一荷西来到撒哈拉,只因一张有关撒哈拉沙漠的照片,三毛一见顿生情愫,感应到了前世的乡愁,她把这里当作成了梦中的故乡。
初来撒哈拉,饮食不习惯,她独具匠心,“沙漠里的饭馆”丰盛的“中国菜”,让荷西欢呼雀跃,给二人世界平添了几多快乐;他们在沙漠里的小镇上举办了简约的婚礼,让人感到浪漫而温馨;愚昧、粗鲁撒哈拉威婚俗及10岁新娘姑卡的遭遇让她倍感震惊,深恶痛绝;她“悬壶济世”,用自已掌握的一点医学知识为撒哈拉威人治病救命;沙漠夜晚沼泽历险,凭借她的勇敢机智救出命悬一线的荷西;海边偷窥撒哈拉威女人洗澡,让愤怒的人群追赶狼狈逃离的情节,其经历象惊险与悬疑小说一样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一块藏着最毒最厉的符咒的铜牌子给三毛带来令人惊悚的厄运;象登“天梯” 一般艰难却充满乐趣的考驾照经历;“白手成家”更是将自己沙漠之行的初衷、与荷西沙漠艰辛而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展现。
全书共十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幅撒哈拉沙漠迷人的景色,都是一个自己与撒哈拉威人交往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 平铺直叙,语言质朴、幽默,三毛把在撒哈拉的经历见闻写成了一本书,自己的生活片段及所见所闻的异土风情在她细腻、温柔的笔触下如此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她将自已生命点燃出㶷丽的火花闪耀在了撒哈拉。
荷西是个老外,也绝对是个好男人,在别人视三毛的沙漠情怀为笑话时,只有一个人,他不笑话,也不阻止,更不拖累三毛。他,默默地收拾了行李,先去了沙漠,这个心甘情愿为了爱情到沙漠受苦的人就是荷西。他爱三毛,呵护包容三毛,使得三毛的率直、聪明的秉性得以肆意发挥,以致于她能静心自如地把大漠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果没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行,就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更不会有三毛及她的《撒哈拉的故事》风靡了整个华文世界。
三毛从不追逐名利,数字对她也极不敏感。她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她是一位爱与自然的使者。她用眼观察,用心感知,用笔述说自然之美,她更用爱传递和弘扬人性之美。她一生似乎就是一个有关爱与自然的传奇。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
三毛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过于追求完美和理想化,总是喜欢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超脱和升华自已,唐突撒哈拉沙漠之行,乃至最后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已璀璨而短暂的生命,都是对她的独特性格最好诠释。
三毛生的热烈,无拘无束。死也如此决绝,超然洒脱。她视死如归,认为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三毛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俗世容不下她那孤独高傲的灵魂!
48岁的三毛走了,她告别世人: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风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这就三毛,一个独一无二的三毛,我们心中永远的三毛!
结语:有些文人,智商多富可敌国,情商却低的似乞丐一般可怜。由于思维异常活跃,知道的多,想的更多,奢望也就多。因而常常陷于情感纠葛的旋涡里不能自拔。那如我们草根百姓,思想单纯,糊涂生活,认识油盐酱醋,吃得酒足饭饱足矣,不懂那么多大道理,反而能自得其乐地生活下去。所以那书本不能读的太沉迷,很多人实实在在的人,读书读得多了反而犯起了迷糊,把自已融化于书本中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与之悲,与之喜,与之痛。现实中却再难找到自已的影子!
永远的三毛一一读《撒哈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