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便利的代价
“要独立思考。否则别人就会替你思考,并且不会替你着想。”
如今,我们受到各式各样的媒体对消费建议内容的侵袭,它们都是被精妙的电脑算法量身定制出来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
这些算法的目的并不是拓宽我们的视野,而是迎合我们所谓的“喜好”。我们也可以去四处搜寻其他选择,但时间和精力总归有限,于是,我们就径直打开网飞上“最受欢迎”的影视列表,开始追看《养虎为患》(Tiger King)。渐渐地,我们的输入“带宽”收窄了,智识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狭小。
我们甚至用不着去想接下来该看什么。流媒体服务已经替我们卸下了这副“重担”,它们会自动推荐一部算法认为我们会喜欢的新影片,算法不关心内容的质量,它们只关心你的注意力——得到它,留住它。在我们这代人里,有一批绝顶聪明的头脑把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这件事上:确保你不断观看,不断点击,不断刷新。
算法不只是报告潮流而已,它还能创造潮流。它创造出一个为你量身定制的现实,不仅能影响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能影响你看待自己的方式。通过把某些利润更丰厚的推荐排在前面——把某些歌曲、影片、书籍或播客放在首页——它塑造了你对观看、阅读与关注的选择。
我们为这种便利付出的代价,就是把选择的自由拱手交出。我们被关进了智识的囚笼,却丝毫没有觉察到。
囚禁我们的不只是算法,还包括每一个令人感到便利的捷径。在铺天盖地的内容面前,我们转向各式各样的“十大”榜单、畅销书、爆款大片。我们寻找最热门的东西——最热门的商品、最热门的工作、最热门的数字货币。我们假定,流行就等于质量好——大家都想买的东西肯定比无人问津的好啊。
但流行未必意味着更好。流行仅仅意味着,比起别的选择,绝大多数人更喜欢这一个。
在许多情况下,决定流行的甚至不是大多数人。书籍还没上市的时候,出版商就会预先判定哪些选题的成功概率大,然后把营销费用花在它们身上,确保它们被摆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唱片公司挑出播放次数有可能最多的歌曲,留给主播的选择很少。当你上网搜索媒体内容时,算法会给你推送已经卖得很好的书籍、影片和专辑,于是就会有更多人购买,它们的销量就更高了。
这形成了一个残酷的循环。“畅销货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们是畅销货。”记者亚历山德拉·奥尔特(Alexandra Alter)这样说。
新闻的运作方式也差不多。它们密切追踪哪些文章被人阅读和转发,哪些能促使人们付费订阅。没那么受欢迎的文章要给点击率高的让道。安德鲁·戈勒姆(Andrew Gorham)曾在加拿大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当编辑,他解释了流行的做法:“你看着数据分析,心想,天啊这篇文章的点击率可真高,咱们要推一推。把它发到脸书上,放到首页上,再加到推送和速递里去。”他补上一句,“要是不把它压干榨净,它就蒸发不见了。”
对流行的无情压榨,令人们付出了巨大代价。生活沦为高中校园里的人气竞赛,最受欢迎的孩子变得愈发受人欢迎。我们对流行内容看得越多,与现实的偏差就越大;那些挑战传统叙事的、不受欢迎的论述,迅速从交流中消失了;独立记者不受待见;没有大平台可依靠的作者很难拿到出书合同。
等到一个观点流行起来,它就不再稀缺了。在每一个平台上,你都能看见同样的观点、同样的报道、同样的俏皮话,它们被不断地反刍、重复,换上不同的诱人标题——为了最大限度地让人点击,吸引眼球。流行观点就像时尚潮流一样传播开来,直到你在每一个街角都能看见一模一样的T恤衫。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畅销书已经变成了时尚宣言。有时候人们买书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传达一个信息:他们是会买这类书的人。随后,那本书就变成了书架上的装饰品,无人问津。
套用村上春树的句式:如果你看的东西跟大家一样,那么你想的东西也会跟大家一样。如果你跟其余1000个记者一样,都跑去白宫提出同样的问题、获得同样的答案,那么你写出的文章肯定也跟他们一模一样。
非凡的想法往往是从被人忽视的想法中生发而出的,而被人忽视的想法不会大张旗鼓地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上(要是它能出现在那儿,也不会被人忽视了)。如果你想从一群大厨中脱颖而出,要么就去烹煮新异的食材,要么就用从未有过的方式把常见食材搭配在一起。
要脱离“便利”的暴政统治,并不需要你做出激进的改变。你用不着戴上贝雷帽,只听自命不凡的人推荐的音乐,或是只看文艺片(这电影配了字幕啊,那肯定是文艺片)。你只需要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看的是什么、读的是什么,然后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让其他人替你做。
相应地,这需要你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绝大多数被算法投喂惯了的人都发现这个问题极难回答——我真正想要了解的是什么?我(而不是其他人)感兴趣的是什么?
一旦你想清楚了自己想了解什么,你就能转向没那么光鲜耀目的信息源,去寻找那种尚未形成轰动的开创性想法、位于前沿的学术论文、拥护者还不太多的科研发现、未能进入主流视野的影片,以及曾经极具影响力、但现在已经绝版的好书——你只能在图书馆和二手书店里找到它们,Kindle的包月电子书服务里可没有。
你是不是一直想对乡村音乐多了解一点?肯·伯恩斯(Ken Burns)拍过一部绝佳的纪录片。想对电影的创作过程多了解一点?看看《顶级导演》(The Director’s Chair)。在这部系列片中,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Robert Rodriguez)采访了众多电影人,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技与心,这是我最喜欢的剧集之一,但你多半从来没听说过它,因为它是在一个寂寂无闻的、叫作El Rey的频道上播出的。
去逛独立书店,略过“畅销专区”不看,让好奇心和缘分带领你找到想看的书。从架上随机拿下书来翻翻,买下吸引你的那几本。
到Substack上订阅独立记者撰写的文章。
去报摊买一本你从没买过的杂志。
没错,这些事情都不便利。但通过这些不便,你才能找到多种多样的输入渠道,而它们会拓宽你的思路,激发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