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谌中和

2023-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更欣

谌中和,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 ,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本书是谌中和博士论文的阶段性成果。在阅读过程中能看到大量的引用和对其他文献的参考,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全书分为7个部分,撇开《后记》,其中《研究的新视点》《物质生产与自然界》两章详细谈论了Marx主义哲学和唯物史观等相关的内容,阐述了Marx主义在研究历史时给出的方法论和新视角,同时表明了物质发展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实践经验以及关系变化,导致地域群体之间的因为生活环境差异下产生的区别。这两章和夏商时代没有直接关系,是谌中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拜下,采用Marx给出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去研究历史,直接跳过后并不影响夏商时期论文的阅读。

真正涉及夏商时期的章节中并没有很直观地使用Marx的理论,更多的还是通过古籍中的史料记载和自己的主观分析。唯一的搭边是提及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等方面,将主要视角集中了当时的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带来的社会影响。

夏商时代的社会与文化分析集中在后三章:

《夏商社会的自然界与夏商边缘》主要介绍:一是夏商时期的自然界情况概述。此部分成为孕育出后续所有事件的主要原因,远古先民对自然界规律总结的越来越全面,生活质量和社会制度也随着发生变化。二是夏商时期的地望。分析了夏和商大概所处的位置,随着最新考古成果的出现,夏和商的地理位置范围论证结果也逐渐变化。三是殷商迁都的原因。提出了龙图腾的夏和鸟图腾的商之间的争斗。图腾信仰引发的战斗即便放到现代也非常微妙。

《夏商农业稳定性的步伐》主要介绍:一是生产工具和青铜器。农业工具和礼器制造材料的差别,除了有当时生产力发达程度的影响外,也因为当时的生存观针对事物重要性作出的选择。通过对“帝”“神”等事物的祈求,以保证农耕收获。二是针对当时的农业现状做出分析。通过《易经》《诗经》等古籍记载解释当时的农业操作,《翦商》中李硕则将《易经》《诗经》解释为周文王分析商朝祭祀秘籍的日记。可以看出不同视角下,对先秦时期古籍的理解完全不同。谌中和在附录中分析殷商时期的人祭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正好和《翦商》中解释的殷商的人祭各自存在偏向的技巧。

《夏商制度理论》主要介绍:一是神话传说。此部分仅作为具有参考意义的思路,不做详细分析。二是解释了当时官职和禅让制度的来源。因为农耕社会下农耕专家存在的重要性,技能的家传属性也造就其家族地位的延续。三是详细的分析了《洪范》一书中记载的神话思想及原因,指导大家理解和认识自然,主要是为了如何活下去。四是当时的鬼神观。鬼神观的评述和上一章中的青铜器的主要观点相似,鬼神的存在是当时人类对生存环境作出的赐予和索取,青铜器的祭祀作用也是属神性格。五是国的概念。小国寡民的状态很好理解,商朝时的王子和公主大概和《格林童话》中的一样多。

谌中和认为夏商时代的主要情况是一些专家在庄严又虚幻的设想中,带着一群人一起吃饭,然后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对让大家吃饱饭的专家的尊重,从夏商时期就刻进了民族骨子里,也是几千年来我们一直竭力抵抗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