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纸上电台:孟小满,迅速提高写作的三个技巧
谈到写作,大家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一定要有创意、要表现自我、要语惊四座、要能hold住所有人。
这些观点虽然不算错,但如果此为写作目标的话,那么我们的写作生涯就很危险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所谓“读书”,其目的无非是开阔眼界、丰富人生、提高认知。
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体察人情,从《三国演义》里学习策略。可我连你是谁都不知道,又如何判断你那些看似“新颖”的观点就一定是值得我花时间认真的去读呢?
因此,所谓“写作”,归根到底无非“态度”二字。
想想,你正跟两个朋友聊天。
他们一个话很多,看起来很有理论的样子,但不管TA怎么说,听起来都很虚;而另一个虽然话少,但却很务实、很干练、很有逻辑的样子。
那么,你愿意和谁聊下去呢?
所以,写作虽然属于艺术创作,但“务实、干练、充满逻辑”的写作态度却是最重要的技巧。
这周日,我在听本期“纸上电台”,孟小满老师的《浅谈写作的意义及创作》又再次加深了我这样的观念。
首先,所谓“务实”,其实就是无论多么理论的东西,作为作家,我们都要把它翻译成让读者可以去行动的文字。
比如,当我们需要要写一篇“和上级发生冲突该怎么办”的文章,光去谈对职场纪律、上下级关系的看法,或者如何加强协调能力或者如何对事不对人的观点,都只是在聊情怀。无论怎么写、写得如何好,其结果也只能沦为一篇“鸡汤文”。
因为读者看这样的文章,其核心目的都是想解决“当对方是什么样的上司、问题怎样时,我们该应该如何去处理”这样一个问题。
“上纲上线上价值”虽然是我们写论文时的基本学术规范,但当别人问我们“什么是圆形”时,教科书上的定义即使再多,也不如“用一条线段固定住一端,另一端绷紧后随便画,最后形成的就是圆形”诸如这样的文字有力量。
因此当别人问孟小满老师“怎么能够靠写作得到回报”时,她很务实得回答:“其实回报这个东西,可以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去看待的,拿我本身来说,我觉得写作带给我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当然长时间的坚持也让我有了一部分的收入,只不过这种收入和精神层次的来比,是不值得一提的。”
这样的文字看似平实无华,但却是写作教材中最好的文字,而这种把理论翻译成行动的意识,就是务实意识。
写作时,涡轮我们再开脑洞、再聊理论、再有创意,学会把理论翻译成可操作的行动,就一定会让读者眼前一亮。
其次是干练,而所谓干练,其实就是“成本意识”。
由于写作是表达的艺术,所以很多人写着写着写顺了就很嗨。
但文采再好的文章,其核心往往就一句话,而你的兴趣点也往往不是读者感兴趣的,所以文章就必须简洁。
按孟小满老师的话就是“拿我们中国出名的作家范仲淹《岳阳楼记》来说,一篇描景的文章,却显示了一个贤臣,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同时传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思,哲思与情怀的结合”。
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大多数都是从成本考虑的,当别人认为“阅读都是在消磨时间”时,你却能意识到“时间是最大的成本”,那你的思维与表达就会比其他人更加成熟与受欢迎。
“简约而不简单”是我们每个立志写作的人必须树立的思想
最后是逻辑性。
孟小满老师说“设置一个进退两难的情节,从而让人物的性格得到最大的凸显,又撞击着阅读者的灵魂。”
处事公正、有亲和力、有大局观、办事能力强、独立、有主见、善于沟通都是优秀的品质,也是我们阅读也收获的东西。
但这些素质有时却是矛盾的,比如说处事公正、不徇私情,那亲和力肯定是要打折扣的;独立有主见,那跟人沟通时肯定要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如何取舍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而这即需要逻辑,也是写作的核心。
古代诗人们有一个传统,他们喜欢边喝酒边聊天,但不管怎么high嘛,都选一个德高望重、滴酒不沾的人在旁边坐着,而他的任务就是把大家的想法记录并且整理出来。
王羲之写《兰亭序》是这样的做法,而王绩炒陶渊明的冷饭也是这样的套路。
《浅谈写作的意义及创作》其实并不浅,作家的魅力是什么?
不是用你的文采与风头压过别人,而是要读者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人,可以放心得从你这里拿走他们所需的。
因此,孟小满老师最后总结说“这一点与我们说坚持自己的风格,是不违背的,坚持的风格并不是说要特立独行,而是有风格的同时,能够让人能接受,能共鸣,这才是重要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非但如此,我认为“务实、干练、有逻辑”不只适用于写作,当我们把它提高到行动意识、成本意识和归纳意识时,对我们的平时的生活工作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思想是科学,语言是技术生产力。
*由于孟小满老师本身是教师,所以出于职业习惯,她已经很贴心得将发言稿整理了出来。而我也只简略得说下自己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