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来信349-关于继续教育的问题
1. 引言
继续教育指的是大学毕业工作后,继续接受教育的过程。工作后的社会人与全日制的在校学生处境不同,因此接受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思路也有很大的差别。
继续教育要要明确的学习目标(功利性),以及学以致用的践行。
2. 终生学习的途径
终生学习的三种途径:
- 自学
自学看似成本最低,但实际坚持很难。一方面,人们可能高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自学可能跑偏方向。 - 抱团学习
抱团学习主要指具有相似学习目的的群体一起参加的培训活动。在群体的参与和一定的竞争压力下,往往参与者更容易完成学习的目标。 - 修学位
进名校读硕士、MBA等,一类是客观的知识需求,另一类是进修、贴金。
这三种学习方式,投入的成本依次加大,如果学习得当,获得收益也应当依次增加。
3.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难点
大学毕业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以胜任实际的工作,此为定论,成因在与:
- 学校教育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脱节
- 知识更迭快,原来的知识淘汰
- 工作岗位有具体的业务导向
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更专业化的业务知识。
以笔者的工作情况为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桥梁方向,毕业进入市政设计院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学校与工作的脱节体现在:
- 除了专业课之外,与岗位直接相关的知识极少
大一2学期工程制图的课程主要都是手绘,在设计工作中完全无用。 - 学校跟不上业界的趋势
业界的热点领域: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建筑、综合管廊等等,学校老师基本完全没有了解。 - 学校里的专业教育面向标准化的问题和模型,而实际工作面对大量非标准化问题
例如学校里的桥梁工程讲了各种构件的计算方法,而实际的设计工作,大量的精力在于沟通和协调,确定桥梁设计的基本资料。
从毕业到工作,首先要掌握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想胜任更高级的岗位,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节。从基层岗位到高级岗位,要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目标和岗位要求也有很大的变化,例如从基层到中高层的管理者,需要专门的培训,才有可能成长为适应新岗位的专业人员。从吴军的观点来看,如果工作5年都没有接受新的培训,就会落伍。
4. 学习方法
继续教育不同于全日制的大学教育:
- 学习目标,继续教育需要强针对性
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已经是社会人,有了自己职业和方向,所学的一切只是都应该有助于职业和事业的发展。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学习,会被视为浪费。 - 学习与实践
要主动使用学到的知识,充电是为了用电,而不是为了把知识存储起来作为储备。
5. 看不见的赛道
继续教育是一条看不到的赛道,追求名利的人都在这条赛道上努力奔跑。
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很重要,必须付诸行动:只有参加比赛,才有可能赢得比赛。
“赢得比赛”是一种难以定义的状态,更难以实现。在我看来,继续教育未必能让自己成功,但如果行动得当。立于“不败之地”、保持领先地位是可以达成的战略目标。
6. “得到”学习的反思
从订阅“得到”APP上的专栏至今,连续学习271天,学习时间达到1000小时。在思维方式、知识、见识上有了一定的长进,自以为颇有收获。然而近期遭遇了一项尖锐的质疑:“你天天学习,看了那么多书,成果在哪里呢?你学的这些东西能让你多赚一分钱吗?”
面对这样质疑,必须承认,学了很多东西,并没有让我多赚一分钱,反而让我多花了很多钱:订阅专栏、买书、参观博物馆、品红酒、听音乐会。。。
如此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从不多的几次赚钱经历来看,越是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赚钱越快。例如帮在职硕士修改论文、办答辩流程,在校给老板做劳务,工作之后的出差补助。
相反,越是“高端”的知识、技能,越是赚不到钱。例如本科毕业设计研发专业软件,没有带来带来一分钱的收入。而得到上听的“北大经济学课”、“清华管理学课”、“西方艺术课”、“硅谷来信”或许在未来很长的时间也不会带来一丝一毫的收入。
收入是行动和结果决定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意思是人有了认知,才会做出符合认知的行动,从而取得一定的结果。得到的专栏和课程,即使不折不扣的学习了,至多改变自己的“认知”,至于行动是自己的事情。总结而言,学习不会让你成功,至多让你免于认知底下的境遇,如果把成功寄托在一种学习方式上,只能是妄念。
2017.09.27
于中山北二路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