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多少人和事

在位仅二十七天的皇帝---昌邑王刘贺

2022-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路的路

汉武帝之后,霍光辅佐汉昭帝执政,但汉昭帝不寿,二十三岁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

霍光必须和大臣们商议、推选皇位继承人,几番讨论后,最终选择了昌邑王。昌邑王刘贺,是汉武帝的亲孙子,也是汉昭帝的侄子,从身份、辈分的角度考虑,选择昌邑王继承皇位当然是合适的。

但短短二十七天就把他废了。

汉昭帝去世以后,朝廷的公文就到了昌邑国,要昌邑王刘贺进京参加汉昭帝的葬礼。

刘贺夜里拿到这份文件,就马上吩咐手下准备,天一亮就上路直奔京城。

路上,刘贺的手下王吉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对霍光要感恩。因为立刘贺为帝的决议,是在霍光的主持下作出的,霍光对刘贺有功、有恩。第二,充分尊重霍光的意见。霍光执掌中央政权十余年,根基很深,而且执政效果也不错,在百姓和官员当中都有口碑。刘贺新入驻长安,两眼一抹黑,在这种情况下,在各类大小事务上充分尊重霍光的意见,把政务交由霍光继续处理就可以了,不要另生事端。

刘贺到长安后,礼仪加持,被立为皇帝。

随后,刘贺不仅没有遵从王吉的告诫,反而盲目冒进,在人事上大动手脚,把自己昌邑国的属下,全都征调到中央政府,破格提拔,升官加爵。

刘贺频繁、超越常规的人事调动,必然和以霍光为首的长安旧官僚集团形成矛盾冲突,很快就引起人心和政局的不稳定。

不久后,在刘贺正式继位之后的第二十八天,霍光召所有在京重要官员到平时议政的大殿上集会。在大殿之上,他突然公开指斥皇帝昏乱,宣称皇帝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社稷安危。

在得到满朝大臣的支持之后,霍光把皇太后请出来,要走废黜皇帝的程序。所有人到位之后,宣读群臣联名向皇太后弹劾刘贺的奏章。

奏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揭露昌邑王荒淫、腐败的生活,给昌邑王定下总的罪名是大不孝。霍光他们在奏章当中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说刘贺在服丧期间居然和汉昭帝遗留下来的一个宫人发生淫乱关系。

奏章最后的结论,这是一个连基本孝道都无法恪守、基本行为规范都缺乏的人,怎么适合做皇帝呢?《孝经》里孔子说:“五辟之属,莫大不孝”,所有的罪行,不孝是最大的罪行。

所以,奏章建议皇太后,废黜这个皇帝。皇太后最后只说了一个字:“可!”刘贺就这样被从皇位上赶了下了,毫无反抗之力。

整个废黜过程中,刘贺的表现很反常,没有任何冒失的举动,而是安安静静地把弹劾他的奏章听完,对其中所举证的罪名,也不做任何辩护。

这次废帝事件,本质上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霍光执掌中央政权十几年,功劳很大,势力也很大。刘贺作为新即位的天子,有自己的施政主张,有自己的人事考虑,因此和霍光发生矛盾冲突,是整个事件的核心问题。

今天学习总结:

1、废帝事件,是表象,实质是权力斗争。史书记载含混不清,要通过现象去剖析本质。

2、刘贺在被剥夺皇帝身份之后,说:“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意即一个天子如果手下有七位敢于谏诤的大臣,那么即便很无道,也不至于失去天下。

用《孝经》所载孔子的原话,暗指霍光们没有尽到辅佐之职,也表达了内心的不平。这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别光顾着指责我违背《孝经》,你们也没好到哪儿去。

刘贺面对被废,气定神闲,引经据典,政治上失败,道理上不输,保持了昌邑王的风度,输人不输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