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创新秘籍”也教会我们如何解除“焦虑”
导读:
本文分两个板块:
1.实现创新的前提----认识“未知是常态”
2.通过实验来明白----“创新”的方法论。
本书核心思想----“未知是常态”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结论,因为潜意识里我们都希望未来是已知的,这也是我们焦虑的根源。
然而了解方法论之前,我们应该先清楚,在“创新”这件事上需要正视的关键认知:未知是常态,这也让我们解除了焦虑的根源。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问自己一些问题,"我上学是为什么,我活着是为什么。"甚至我会去问我爸 ,当然他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愕然的,他觉得我是想不开了。
但其实并没有。发育至今我都一直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我发现在别的事情上又有太多太多的疑问,有时候搞的自己很不开心,甚至没办法做事。但后来,我发现,造成不开心的结果是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的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已知的判断。因为我们害怕未知,害怕失败。这会影响到我们做事的效率和结果。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希望我们明白,“未知是常态”特别是失败。
失败是【过程】
这不是什么毒鸡汤,只是读到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我之前看待失败的角度不对。因为在一个方向上,确实路很多,但成功的路就那么几条。多试就好了。
文章里举了很多公司的例子,比如皮克斯一开始并不是动画设计公司,而是软硬件销售公司,星巴克一开始是一家主题式咖啡馆而并不是今天的体验式咖啡厅。都很好的解释了失败只是一个过程。我相信马云在企业开办的第一天一定没有“蚂蚁金服”这种关联的规划,马化腾在做iocq的那天也一定不知道他最赚钱的业务居然来自游戏,这些足矣证明:"未来"大多是在会看的时候更显得有逻辑有条例,有远见。而对于在看文章的各位,仔细想想,今天的你有没有偏离过最初梦想里的那个你?多少会有,我就是,(16岁的我只想做个工人,早点结婚安安稳稳)16岁那年接触了街舞和一些新事物后改变了我自己的人生观,甚至后来尝试DJ,接近艺术行业,自己创业,虽然今天说起来顺理成章,但这在一开始是没有想到过的。说这么多也是让大家了解,“未知是常态”的真相。这很大程度上也让每天都有挫败感的我,还能够坚强活下去。
用增长型思维来面对失败
当然,即使认识了失败,我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心里去认同这件事,因为失败确实会给人带来很糟糕的感觉。而且,讨厌失败有时候是一种习惯。
作者在这里摆出了两个研究结果,固定型思维的人和增长型思维的人。(虽然这个结论在近两年被很多人拿来说,但这本书是2011年出版的哦。)
固定型思维:更注重结果和自己的表现。
增长型思维:更注重过程和自己的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这两种思维。只是我们要刻意的去训练自己的增长型思维。比如在演讲的时候,更多把关注点放在“这次犯了哪些错,下次怎么做得更好”上,这样你就是聚焦在成长上,那即使有失误也是没什么的。(每当我抱着这种想法去演讲的时候,我甚至有在台上跳舞的冲动)
大赌注和小赌注
而我在最近看到的一篇讲述任天堂公司的发展史里也看到同样的结论----“那些我们所看到的成功,在背后可能经历过我们想象不到的失败”。比如任天堂在早期是靠做扑克发家,后来尝试打入食品行业,(甚至在方便面的发明面世后他们不甘示弱发明方便饭。。。。)然后打入玩具业,当然这些全部都失败甚至损失惨重。而后公司又锁定了电子游戏业,再次下重金开发产品,结果被山寨挤出市场,但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小步创新,稳稳的夺回了在了游戏业的地位一直到今天,并且公司后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游戏业意外的业务,再也不碰。
这个例子就很好的强调了失败的种类:
1.大赌注,大投入,慢反馈。
2.小赌注,小投入,快反馈。
盲目的失败和盲目的乐观没两样,那都是在欺骗自己,而所谓成功路上的失败一定是要有反馈的,要有计划的。说白了,这样的失败是有策略的失败。这里着重强调失败过程中的第一个方法论:有尝试性的小赌。
1.有尝试性的小赌(有计划性的试错)
2.有反馈性的总结
大赌注与小赌注之间的区别在于反馈的速度,当然他们各有优点,比如在确定的项目和方向上,我们all in也都是策略的一种。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尝试用小赌注来寻找方向,
说完了创新的前提,我们再来聊聊方法论:
限制带来的创新
很多人在剪头发的时候一定有过这种经历,去了理发店以后跟造型师说“你看着剪,剪适合我的那种就好。”但这样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因为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要什么,别人更不可能知道。反正我是发育到24岁才知道剪头发的时候要先挑好一个样子拿给造型师剪,大多不会偏(除非那理发师技术真的很烂)
也就是说:在限制中创作有时候效果会更好,因为它帮我们找到方向。
在这里,为了演示“限制”策略的有效,我拿这个观点来做一次实验。
1.我开始尝试在ppt上的做一些表达“限制”的单页设计。
2.我限制自己的设计中“只能使用纯文字”。
于是有了下面几张作品:
那么在这里,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创作的过程,以介绍几个创新的方法论以及为什么说“未知是常态”。(以上图为例)
我所用到的方法:
1,原型法
2,快速反馈
3,即兴创作
原型法:
--------先做一个基础的版本,甚至是糟糕的版本。
这个方式的用意是为了打破我们陷入“完美主义”的僵局,再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想很多而迟迟不开始,甚至就直接放弃了。但当我们做了第一个版本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陷入创作的“流”里,接下来就只需要不断的迭代和改进了。
于是我的第一个原型就如下图:
第一个版本快速反馈:
当时的想法是通过限制框出一条路,一个方向,所以就是上图的样子。但我觉得很丑。就想着试试改变些什么,于是我发现这个字体斜起来可能更酷!然后我就动手做了。(结果如下)
第二个版本即兴创作:
是的这次比之前帅了,但还是有些不满意,于是我开始随便乱摆进行尝试。无意中我发现中间被我框选的一堆字看上去像是一个箭头,我觉得剪头=方向,所以就直接把这个形状重新提取出来。如下:
第三个版本到这里,我觉得比之前的几个版本都好一些,就做着最后的修改,因为阵列和斜体都会给人革命的感觉于是我想到要用一些红色。(就像老罗第一次开锤子发布会那样)于是变成下图最终版:
最终版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终结果和我的第一个版本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本身就很好的说明了“未知”在创新过程中的“常态”。而在方法论上,原型法也非常好的做了一个开头,如果我要想好了再行动。我肯定想不到结果最终的样子。因为这次创新是在不断的试错和失败中产生的。
讲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可以完美的落幕了~因为这个例子很详细的证明了“创新”的发生。(至少我是这样觉得)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记得以“小赌”的心态来创作你的创作,先用糟糕的那一版来找到你的“未知”~
最后还是想把一个励志的结束语给到大家:
事实上在给大家看这4个作品的背后,我一共设计了18张作品,也就是说,我承受了14次失败。
这些是你没有看到的部分,而这些部分也又一次说明了“失败是过程”“未知是常态”。我觉得这两句话很重要。但凡是每天都要求自己进步的人,每天都会感到失败和痛苦,因为在成长。但难免我们会因为长期疲劳偶尔影响到自己。比如我自己就是。所以这段话是写给那些每天同样在体验痛苦和失败的朋友。这里,也送你们一个每每我坚持不下去就会回想的故事:
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说过:在出名后的很多年都一直沿用的方法就是仍然坚持每天创作,收集点子,试错,有时一周甚至连演7场。而他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失败,统计哪些笑点观众没有反应,哪些可以继续打磨。最终才变成我们看到的样子。